1978年4月的一天,张贤约,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匆匆从飞机上下来的他没有停留片刻,直奔广州市教育局,而连军区招待所也没有去休息一会儿。他的急切与紧张,源自一项突发的任务。那么,究竟是什么事让张贤约如此匆忙,甚至不顾休息呢?
这要从第一军医大学的迁移说起。1970年2月,第一军医大学从长沙迁往广州,安置在停办的暨南大学原校区,并在1975年正式归总后勤部领导,开始由总后管辖,而不再由广州军区代管。然而,到了1978年初,国务院批准了暨南大学的复校,并决定立即恢复招生及复学工作。此时,广州市相关部门紧急发函给总后勤部,要求他们在一个月内腾退暨南大学的所有住宿安排。
这一突发的紧急情况给第一军医大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此时,大学内的数千名师生和教职工急需新的住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总后勤部只能与广州市政府展开紧急协商,争取能在市内找到合适的临时安置地点。
张贤约作为总后勤部副部长,承担起了这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了尽早解决问题,他一方面希望能在市区征地建设新校,但由于广州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双方短期内无法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张贤约请求广州市政府协调合适的安置地点,但也因时间紧迫和行政障碍,谈判进展缓慢,甚至耗费了整整一整天,仍然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当天晚上,张贤约终于回到广州军区招待所。此时,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早早就在招待所等着他。两人多年未见,见面之际,许世友便热情地迎接他。看到老友,张贤约的心情才稍微放松。
晚饭后,许世友来到张贤约的房间,两人聊起了许久未见的心事。张贤约向许世友吐露了这几天的压力,特别是今天与广州市政府长时间谈判未果的无奈和焦虑。许世友听后,看到张贤约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愁苦,便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他说:“兄弟,不必太担心,事到山前自然有路。”张贤约苦笑一声,摇头道:“这个事太复杂,时间也太紧,实在不容易解决。”许世友点头表示理解,轻松地回应道:“兄弟,咱们有的是办法。”
第二天一早,张贤约还在苦思如何应对这一复杂局面时,许世友却显得轻松多了。吃过早饭后,许世友建议他去放松一下,带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张贤约虽然嘴上说没有心情,但在许世友的盛情邀请下,最终还是决定陪他一同前往广州市东北郊的麒麟岗军区教导队。
下车后,张贤约感到有些疑惑,问许世友此行目的。许世友笑着告诉他:“我带你来看看,是否可以将第一军医大学搬到这个地方。”张贤约当时愣住了,半天没有反应过来。随后,他恍然大悟,激动地握住许世友的手,说:“司令,真没想到,你竟然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手!”
许世友也满脸激动,回应道:“兄弟,我们昨天紧急开了常委会,决定将这里提供给你们总后办学,昨晚已经向军委报告了。你放心吧!当年你舍命救我,现在轮到我为你出力了。广州的地皮珍贵,可不只是‘肉’这么简单!”说完,两人紧紧握手,心中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情谊。
那么,为什么许世友如此果断地召开常委会,并且提到张贤约曾经舍命救他呢?这一切要追溯到他们的战斗友谊。
1934年11月,四川军阀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向川陕根据地发起了猛烈进攻。当时,红四方面军判断失误,许世友指挥的一个团与敌军9个团激烈对抗,因兵力悬殊,损失惨重,眼看着整个团就要覆灭。就在此时,张贤约带领100多人的交通队赶到增援。虽然队伍里的人没有任何战斗经验,但张贤约亲自端起机枪,冲在最前面,为许世友的部队杀出一条血路,最终避免了全军覆灭的灾难。
这场战斗后,张贤约身受重伤,差点丧命。正是这段历史,许世友才会如此感慨:“当年你舍命救我,现在我也不遗余力地帮助你。”从那时起,两人的关系便牢不可破,成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正因为这段革命情谊,许世友才毫不犹豫地为张贤约出手,支持他在困境中找到解决之道。这不仅体现了许世友的知恩图报,也彰显了他为大局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