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挑选了载湉作为未来皇帝。但光绪皇帝在登基时,仅五岁,实际上还不到四岁半,让他不得不在幼年时期就肩负起皇帝的荣光。由于年纪尚小,他无法独自治理国家,因此国家大权事实上掌握在两宫太后手中,后来甚至完全归于慈禧一人之手。然而,光绪在位竟长达三十四年,这段时间并不算短。那么,尽管光绪作为皇帝三十余年,始终未能重新夺回权力,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那么,假如说光绪皇帝不想夺回大权,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他并不甘愿做一个无足轻重的傀儡皇帝。在漫长岁月里,最终他仍然只剩下了傀儡的身份,完全没有实权。事实上,事情之所以发展至此,原因并不复杂。
在这三十四年中,光绪身边到底谁是真心关心他的?谁是他可以依赖的亲信?他心里恐怕是非常清楚的。尽管有些人表面上对他有所支持,但实际上并不足以影响皇宫的大势,慈禧掌控政权的威严并非虚言。同时,慈禧的权力不仅涵盖了朝政,还包括着地方和京城的军队,这对于她的统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由于掌握着军权,慈禧才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安然自若,继续巩固自己的地位。只要她牢牢掌握住军队的动向,没有人敢轻易挑战她的权威。此外,慈禧还拥有任免官员的权力,朝中的诸多重臣也多是其心腹之人,因此她实际上把控了整个朝堂的话语权。光绪皇帝在许多人的眼中随时都可以被轻易废掉,即使他渴望颁布一些新政策,也根本无法进入朝堂,更别提走出京城了。
那么,光绪该如何才能收复失地,夺回权力呢?恐怕除了期待慈禧的主动让步,或是她去世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可能性。有人提到在宫中培养亲信、甚至动用毒计杀死慈禧,这样的方法显然是根本行不通,光绪连自己的安危都难以保障。
光绪的运气显得非常不佳,慈禧这一女性却意外地长寿,这让他无比的压抑。然而,他最终还是找到了机会。甲午战争的惨败令他看到了变革的契机,对日本的彻底失利让民众无法接受,因而催生了康有为等人的公车上书,强烈要求变法,对慈禧的态度也愈发冷淡。因此,光绪抓住这个时机,开始了自己的变法进程。可以说,光绪此举不仅是为了实现改革,更多是想借此机会重新夺回权力。
起初,慈禧对光绪的举动并未过多重视,认为他不过是在小打小闹,于是对此默许。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光绪的决心越来越强,康有为等人的呼声也愈发高涨,这个局面让慈禧的警觉逐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