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悠久的历史中,许多时刻被后人铭记为“至暗时刻”,而西晋之后的“五胡十六国”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那时,诸多新兴国家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纷争不断,国土被割据,民众生活在无尽的战乱之中,百姓的生计堪忧。
在北方战火纷飞之际,西晋的皇族成员之一司马睿带领随行人员,毅然南渡,重建了“晋朝”,这段历史也被后人称之为“东晋”。东晋正式建国是在公元317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一位极为出色的人物——谢安。他不仅以其非凡的才华著称,还被誉为“江左风流宰相”,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谢安的出现,无疑是东晋的“续命者”,若没有他,东晋的命运或许早早便会走向终结。那么,谢安究竟为东晋做出了哪些举足轻重的贡献呢?毛泽东在评点《晋书》时提到,谢安有两大功绩,这两项功劳究竟是什么呢?
(1)权臣桓温的崛起
当东晋建立之初,随司马睿南渡的有不少权贵与官员,其中便有一位名叫桓彝的人物。桓彝出生于谯郡桓氏,桓家祖上曾经显赫一时,东汉时期的名士桓荣就是其中的代表。然而,到了桓彝这一代,桓家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但桓彝凭借聪明才智,很好地与司马睿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广泛结交士族门阀与豪杰,逐渐积累了庞大的势力网络。桓彝的精明做事风格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代。
公元328年,桓彝去世,享年53岁,而他的一生也因为镇压“苏峻之乱”而声名显赫。桓彝去世后,他的长子桓温年仅16岁,但桓温具备出色的容貌与远见,再加上他父亲的英勇事迹,使得他顺利迎娶了晋明帝的公主,桓家从此有了更深的皇族背景。此时,桓温并没有仅仅依赖家族背景,他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
桓温通过在军政方面的成就,逐步累积了更大的权力。公元335年,年仅23岁的桓温成为琅琊太守,之后逐渐担任了多个要职,且每次都表现出色,逐步形成了对东晋北方地区的掌控。他不仅成功参与了庾翼北伐,并在公元348年西征灭掉蜀地的成汉,成为东晋最有影响力的大将军之一。
尽管桓温的军事成绩较为平平,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随着他逐步积累的权力,桓温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晋的帝位,显然,他有着取而代之的野心。在此时,谢安等人采用了“拖延策略”,让桓温的计划陷入了困境。
(2)谢安如何阻止桓温的野心
谢安出生于陈郡谢氏,谢家在东晋之前的影响力并不及桓家强大,但随着谢安父亲担任太常等要职,谢家的地位逐渐上升。谢安自幼才华出众,受到王导、王濛等名士的青睐。他的名声日益响亮,然而谢安并未急于从政,而是选择隐居山林,与王羲之等人共研琴书,生活十分清逸。尽管朝廷多次邀请他出仕,谢安总是婉拒,甚至数次短暂担任官职后便辞去,直到347年,谢安的父亲去世,弟弟谢万也因兵败被废为庶人。这个家庭的衰败,使得谢安不得不走出山林,最终响应了桓温的邀请。
谢安并没有急于追随桓温的南征北战,而是借口弟弟去世,开始积累自身的影响力。经过几年的努力,谢安担任了吴兴郡太守、侍中等职务,谢家的势力开始逐步恢复。
尽管桓温野心勃勃,但谢安的心境却与他大相径庭。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迎立了晋简文帝司马昱。然而,桓温并没有真正听从皇帝的意见,反而在姑孰的豪宅中过上了逍遥的生活,不顾朝政。在此期间,谢安依旧保持着淡定的态度,并逐步通过与桓温的互动,将自己置于一个较为安全的位置。
当桓温有意通过逼迫晋简文帝来推动自己的计划时,谢安并没有直接与桓温产生冲突,而是巧妙地采用了拖延策略,使桓温的计划未能顺利进行。在一次桓温生病时,他提出要为自己加九锡,但谢安通过延迟草拟文件的方式,使得这一行为未能如愿。
最终,桓温在未能实现自己的计划时去世,谢安逐渐成为了东晋的重要辅政大臣。此时,虽然皇帝司马曜年少,但谢安并没有觊觎更高的权力,而是愿意安心辅佐他,逐步稳定了东晋政权。
谢安的英明决策与淝水之战
谢安并不仅仅在朝廷中稳住了局势,面对外患,他也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在前秦势力不断壮大的背景下,谢安通过调整北方防线,强化防卫,为东晋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在公元383年,面对苻坚率领的百万大军,谢安依然保持冷静,坚定信心,最终通过谢玄的出色指挥,成功在淝水之战中击败了前秦军。
这场胜利不仅挫败了前秦的扩张野心,还使得谢家在东晋士族中稳固了第一的位置。谢安的决策被认为是东晋能在风雨飘摇中生存下去的关键,而他个人的智慧与勇气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毛泽东在1975年评价谢安时指出,谢安不仅在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也通过巧妙的“拖字诀”阻止了桓温的篡位野心,对东晋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谢安被誉为比诸葛亮更高明的政治人物,不仅因为他深谙权力游戏,更因为他能以国家和大局为重,毫不贪恋个人权力,最终成就了一段历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