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有许多宗藩,产生了不少贤王,这并不令人惊讶。然而,要是某个宗藩世代都能培养出贤德的王子,这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了。蜀藩正是这样一支充满贤王的宗室。明朝的历代蜀王一直秉持着贤德之风,因此其他宗藩常常被叮嘱要向蜀藩学习。
首任蜀王朱椿,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深受父亲宠爱,并且有着“蜀秀才”的美誉。此后,蜀王家族历代皆有贤德王子,至今已介绍过不少。而今天,我们继续讲述明朝第九任蜀王——朱让栩。
朱让栩的父亲是蜀昭王朱宾瀚,一位在明朝中期广受好评的贤王。朱宾瀚不仅得到了明孝宗的褒奖,还成为了其他宗室的楷模。他的正妃是南城兵马指挥刘明的女儿刘氏,弘治十三年,刘氏为他生下了嫡长子朱让栩。正德三年,年仅28岁的朱宾瀚去世,留下了年仅8岁的儿子朱让栩。根据当时的规定,年幼的朱让栩只能担任世子,未有爵位和岁禄。然而,朱宾瀚去世时,年初的岁禄已经预支,剩下的七个月岁禄必须归还。
由于蜀王府历来简朴,且常常捐出岁禄帮助灾民,朱让栩继位后,蜀王府的开支一度陷入困境。为了帮助这位年幼的继承人,朝廷便慷慨地决定为朱让栩拨款三千石岁禄,史书中记载:
正德五年四月,朱让栩正式继位成为蜀王。他继位后的两个主要特点与历代蜀王如出一辙:一是喜好诗书,乐于钻研学问;二是关心民众疾苦,捐赠赈灾,扶助百姓。史料中也如此记载:
回顾前任蜀王朱椿,他有着“蜀秀才”的称号,并且从未忘记学术的重要性,而朱让栩继位后,继续发扬这一传统。朱椿赴成都后,将焦点集中于城市发展而非政治斗争,过着平和的生活。朱让栩继位后,也继续这份遗志,他曾用一首诗,描绘出了成都十大美景。
朱让栩的这首诗,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诗中的“古柏”指的就是武侯祠中的古柏树,武侯祠作为纪念诸葛亮的地方,一直以其松柏而闻名。杜甫的诗句中有提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正是对成都武侯祠的写照。这里的古柏,见证了风雨变迁,依旧枝繁叶茂,给人以无尽的沉思。
接下来的“春城”,则是指的成都温暖宜人的春季,成都自古便有“锦江春色”的美誉。每到春天,成都的景色如诗如画,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草木葱茏,万物复苏,美不胜收。接下来是“草堂”,这是指杜甫曾居住的草堂,杜甫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草堂晚眺”便成了成都的一大文化景点。这里能够远眺岷山的积雪,给人以心灵的宁静。
诗中的“岷山”则指的是岷山晴雪,天气晴朗时,从成都的高地可以看到岷山和四姑娘山等雪山,景色壮丽,让人陶醉。接下来的“浣花”,指的是浣花溪,虽然现在的浣花溪公园是一个小小的景点,但在当时,浣花溪是成都的一条大河,壮丽的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陆游曾描述过浣花溪的壮丽:“浣花之东当笮桥,奔流啮桥桥为摇”。
接下来的“橘井”,则指的是蜀王府的一口古井,这口井周围栽满了菊花,每当菊花盛开时,菊香飘溢,远远传送至广场。而朱让栩常常在这时,吟咏菊花,享受这一片宁静。第七个美景是“墨池”,这是指扬雄的洗墨池,扬雄因夜以继日地读书写字,水池里的墨水渐渐变黑,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墨池。
“济川”指的是济川渡口,位于成都东南,这里水运繁忙,渔舟唱晚,成为了成都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接下来的“钟鸣”则指的是昭觉寺的钟声,这座寺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清晨和傍晚的钟声闻名。最后,“官柳”指的是成都城中的市桥周围的柳树,古时成都每月举行不同的市集,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朱让栩的诗不仅展现了他的文采,也反映了成都当时的繁荣景象。除了文学成就,朱让栩还在政务上有显著成绩。他如同历任蜀王一样,多次捐出个人的财物来帮助灾民。正德年间,他曾捐款二千两银子作为军饷,得到了明武宗的嘉奖。
嘉靖二十年,朝廷因天灾需修建太庙,朱让栩主动捐赠了660斤黄金和白金,明世宗大为赞赏,给予他玉带和额外的岁禄。尽管如此,朱让栩并未接受额外的岁禄,仅接受了玉带。
然而,虽然朱让栩深受尊敬,但身为亲王的他,也曾遭受过四川都指挥刘永昌的欺凌。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经过,以及最终如何解决,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