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与大家分享了一些关于雍正皇帝控制京营八旗的历史故事。雍正皇帝通过控制京城周边及直隶省内的八旗驻军,总数超过了10万名士兵,从而迅速掌控了局势。实际上,自宋朝以来,各朝代都在京城附近驻扎了庞大的军队,这是为了汲取唐朝时期的教训。在唐朝的统治下,边塞军与禁军的力量失衡,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唐朝的军事体系。唐朝建立之初,沿用了北周的府兵制。府兵不仅拥有耕地,还免除赋税。每当战争爆发时,府兵会自行携带武器、战马、盔甲等装备,集结起来准备出征。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府兵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唐朝不断扩展疆域,府兵制也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
随着唐朝的统一,朝廷开始与高句丽、突厥、吐蕃等周边国家展开大规模战争,往往是数十万大军集结参战。在这样的战争中,府兵遭受了大量伤亡,导致兵员短缺。而且为了巩固边防,府兵长期驻扎在边疆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原本耕作的土地要么荒废,要么被地方豪强侵占,府兵的生计也因此陷入困境。
进入唐高宗李治时期,唐朝开始逐步采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朝廷提供资金和粮食,从百姓中征召青壮年入伍,组建了职业化的军队。即便如此,唐朝的军队总体上仍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由于唐朝疆域辽阔,常常与多个周边国家接壤。每当发生战争时,边防将领会向朝廷上报,等待指示后再作部署,这一过程十分拖延,错失了战机。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唐朝实行了天宝十节度的设置,设立了朔方、河东、范阳、平卢、河西、安西、剑南、北庭、陇右、岭南等十个节度使,每个节度下辖3万至10万不等的兵力,合计超过49万军队。唐朝的总兵力大约为60万,其中将近50万军队掌控在各地节度使的手中。
相比之下,唐朝的禁军总人数约为10万,主要驻扎在长安和洛阳等地。虽然禁军的数量不少,但由于太平日久,禁军很少参战,已经沦为“花架子”。而各地节度使辖下的军队,天天在边疆与周边敌国作战,战斗力非常强悍。禁军与边防军的战斗力差距逐渐拉大。
虽说单一节度使的军队未必能够对抗朝廷,但到了唐玄宗后期,有些节度使开始兼任多个镇的节度,使得这些节度的军队人数突破20万之多。例如,安禄山同时担任三镇节度使,控制超过15万的边防军,这使得他在军事上大大超过了朝廷的禁军。此外,节度使拥有地方的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控制权,已经具备了半独立的割据力量。
安史之乱爆发后,面对叛军的强大压力,朝廷一方面撤退至成都,一方面从北庭、安西等地调兵镇压叛军。但安史之乱的后果不仅没有让节度使割据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使这种割据势力愈加严重。唐朝末期,各地的藩镇之间爆发了频繁的混战,最终演变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唐朝灭亡之后,历代王朝吸取了唐朝的教训。宋朝建立后,首先采取了架空节度使的措施,将节度使的精锐部队划入禁军,并将大量禁军驻扎在京城附近。每当出现战争,朝廷就会从禁军中调派部队出征。从宋朝开始,朝廷直接控制了大批精锐部队,这些部队不仅能迅速前往前线参战,还能有效威慑地方将领。
明朝和清朝在这方面的做法尤为经典。明朝建立后,组建了著名的京师三大营,拥有超过20万的兵力。这些军队不仅具备强大的机动能力,能够迅速支援各地军镇,而且平时也驻扎在京城周边。清朝同样采取类似策略,成立了京营八旗,总兵力也达到10多万。即便到了清朝末期,北洋六镇的建设依旧是清朝的军事核心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