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王朝,大家或许都能猜到是周朝。这个王朝的影响力不仅在历史上深远,而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许多文化、民俗和生活习惯都和周朝息息相关。尤其是“武王伐纣”的故事,更是通过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广为流传,成为了我们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有一个朋友曾向我提问,西伯侯姬昌的几个儿子都姓姬,但为何长子却叫做伯邑考?周武王姬发是收养的吗,还是伯邑考才是被收养的呢?
一、西岐伐纣的起源
1. 纣王的顾虑
首先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姬发和伯邑考都不是姬昌收养的,二者都是姬昌的亲生儿子。《封神演义》里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大家对“武王伐纣”的传说都有一定的了解。“武王”指的就是周武王姬发,而他的父亲就是周文王姬昌。这个家族在中国西部一直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虽然名义上归属殷商,但实际上有着较高的自主性。
姬昌治下的西岐发展良好,深受百姓的爱戴,尤其与商纣王的暴政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姬昌的名声日益盛大,反而引起了纣王的疑虑。为了防止姬昌的权势威胁自己的统治,纣王最终决定将姬昌囚禁在羑里城。从《封神演义》的角度来看,纣王无疑是一个昏君,而姬昌则是一个仁爱之君,理应受到人民拥戴。
然而从史实来看,纣王在继位之初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君主。姬昌的日益声名并非没有理由,纣王担心如果不加控制,这样一个深得民心的领袖,若有反心,势必会成为他政权的重大威胁。所以,纣王的囚禁决定也可以从政治角度理解。
2. 伯邑考的英勇牺牲
姬昌在被囚禁时的长子,伯邑考,为了拯救父亲,在商纣的残忍手段下英勇牺牲。史上有记载,伯邑考不仅遭受酷刑,甚至被活剐成肉饼,纣王命姬昌吃下其子之肉,目的是试探他是否会背叛。姬昌沉着冷静,即便心如刀割,仍然按要求吃下了肉和汤,以免给纣王可乘之机,保全了西岐的安全。
由于伯邑考的早逝,他未能继承父亲的基业。事实上,在周朝的建立过程中,权力继承并不完全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很多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伯邑考与姬发的关系
1. 姓名的玄机
有些人提出,伯邑考与姬发不同姓氏,可能是姬昌的养子,这个观点在许多讨论中出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伯邑考并非姬昌的养子,而是亲生的。他的名字中的“伯”字实际上是标志着他在家中的身份地位,他是姬昌的嫡长子,理应继承家业。
在古代中国,姓氏与继承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标准。像“伯、仲、叔、季”这些字用来区分兄弟的身份、顺序和年龄。伯邑考的名字中的“伯”字就象征着他在家中的长子身份。历史上也有类似例子,如三国时期孙家兄弟,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等,也都是家族中长幼秩序的象征。
2. 法定继承人的地位
尽管伯邑考是长子,但从史料中看,他并未能继承父亲的基业。在姬昌的多个儿子中,姬发和姬旦以才智出众,成为姬昌的重要依靠。实际上,伯邑考即便活着,也并非必然是继承者。姬昌看重的是能帮助自己推翻殷商的才干和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继承顺序。
《史记》中提到,姬昌有十个儿子,其中姬发和姬旦被认为是最具才干的。从这一点来看,即使伯邑考还活着,继承权仍很可能落在姬发头上。因为当时的社会尚未完全形成嫡长子继承的固定制度,很多时候,继承权是根据个人能力和家族需求来决定的。
总结
因此,不必对伯邑考的身份产生疑虑,周武王姬发的身份则毫无争议。尽管伯邑考未能活到最后,无法继承家业,但他的名字和地位依然体现了他在家族中的重要性。最终,周朝的兴起并非兄弟之间的权力斗争,而是姬昌父子为了推翻暴政、保护百姓而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