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形成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与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强劲的水流在高山、丘陵、平原以及盆地之间不断地冲刷、拓宽河道,同时受气候和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地震等地质运动也会对河流的走向和形态造成一定的改变。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多次目睹了黄河的改道现象,尤其是在下游区域,黄河的改道几乎成为了一种常态。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都是黄河泛滥后改道的区域,这样的地理变化不仅塑造了河道,也促使北方地区因黄河携带的丰富泥沙而形成了肥沃的黄淮海大平原,养活了数以亿计的民众。最近一次显著的黄河自然改道发生在1855年,那时,黄河的水流从淮河的路径回到了北部,自山东流向大海。相比之下,长江这条我国的另一大河流,就少有人讨论它的改道历史,难道长江真的没有经历过改道?
长江的历史并不仅限于保持单一的河道,其实它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改道现象,甚至出现过两条长江并存的稀奇局面。如今我们所见的长江,在大约50万年前已经逐步稳定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走向。由于长江经过的地区多为高山和丘陵,且流域内的泥沙含量相对较低,因此长江在形成现在的水流路径后,很少发生较大规模的改道现象。它通常仅在部分河段出现临时性的蓄水改道。可是在50万年前,长江却是向南流去,穿过云南和四川,最终流向东南亚,并将水引入印度洋。
在卫星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石鼓镇,长江在这里的流向突然以超过90度的角度变向,显得十分突兀,这个弯道被称为长江第一湾。不过在50万年前,长江并未在此处转向,而是继续向南流至云南洱海,再与澜沧江相汇,而当时的澜沧江同样朝向南方,最终流入了印度洋。因此,长江和澜沧江共同将流域内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排入印度洋。然而,石鼓镇正好位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边缘,这两个板块的运动十分活跃,正如目前世界上最高峰的形成,就是由于这两大板块的碰撞和挤压而造成的抬升现象。
约50万年前的一次地质运动导致古长江的南岸逐渐抬升,这一变化使得长江在流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部分水流开始向东北方向分流。此时,长江在石鼓镇形成了南流与东流的分岔,东流的水系最终汇入其他河流,向东部沿海流去,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长江入海口。但随着南岸的持续抬升,向南流的水流最终被完全切断,最后留下的便是东向的长江,而澜沧江则改道流向了太平洋。如今的云南洱海便是古长江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在调研中还发掘出了大量古老的鹅卵石,这些证据印证了长江曾经向南流动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在遥远的过去,确实存在过两个长江并存的奇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