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应该对这样的情节十分熟悉:两军交战时,双方弓箭齐发,成群的将士纷纷中箭倒地。可是当剧中的男主角或其他重要人物中箭后,若非射中要害,通常还能坚持行动,而为了展示他们的英勇和坚韧,往往会有拔箭的戏码上演。这种情节虽然让观众印象深刻,但毕竟是影视作品,和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在冷兵器时代,古代士兵中箭后并不会直接拔出箭,而是先将箭杆折断,再设法取出箭头(箭镞)。那么,为什么古代人不直接拔箭呢?
弓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大家熟悉的“后羿射日”神话便是一个例子。考古学家推测,早在约3万年前,古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这一武器。那时的弓箭制作非常简陋,弓身由树木或竹竿制成,只需要一端削尖即可当作武器使用。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弓箭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当时一张优质弓的制作,往往需要六种不同的材料配合,制作过程长达三年,甚至比制作其他任何兵器的时间还要长。
那么,为什么古人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弓箭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弓箭是威力最大的兵器之一。南宋华岳的《翠微北征录》记载:“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这表明弓箭在古代战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即便在“热武器”逐渐崭露头角的宋、明、清时期,弓箭依然在战场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宋代的神臂弓、弓弩以及明代的开元弓、破甲锥等都显著提升了弓箭的射程和杀伤力,特别是带血槽的箭矢,能够大幅提高射手的命中率。
在古代,弓箭的射程也是相当惊人的。例如,“一箭之地”指的是在无风的平原上,弓箭的射程约为120至170米。央视曾经播出一档节目,测试古代弓箭的威力,模拟人体中箭的情景。在70至80米的距离,弓箭就能深入人体约10厘米,甚至更深。如果射中要害,如心脏等部位,往往会当场毙命。即便不命中要害,箭矢的巨大杀伤力也能让人暂时失去行动能力,因此治疗伤口变得至关重要。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箭伤治疗方法可追溯至北朝时期。比如《刘涓子鬼遗方》就有提到,“如箭在肉中不出……浅者十日出,深者二十日出”,这说明箭头插入身体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把箭镞取出。此外,清代的《医宗金鉴》也有类似记载,提到用解骨丸和尿液来处理箭伤。然而,不论这些治疗方法是否有效,古人都一致认为,中箭之后不能急于拔出箭杆,而是需要采用其他方式治疗。
为什么不能直接拔箭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古代工匠制作箭矢时,箭镞往往设计成菱形或其他异形,以增加伤口的创面,阻碍伤口愈合。如果直接将箭镞拔出来,不仅会撕裂周围的皮肉,甚至可能把卡住的骨头、动脉等带出,造成更严重的伤害,甚至致命。所以,古代医者会建议先折断箭杆,减少拔箭时造成的损伤,然后小心切开伤口,通过外科手术取出箭头。
此外,由于古代没有抗生素等有效药物,即使采取了小心的手术方法,依然无法确保伤者会完全康复。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古代士兵身穿铠甲,弓箭的威力应该被削弱不少,不至于让人直接死亡吧?《晋书》就曾记载,当时的箭矢已经具备极强的穿透力,甚至能够射穿一寸厚的铁甲。虽然将军们穿着重铠,防护能力强,但对于装备较差的普通士兵来说,受到箭矢的攻击后能否幸存,完全取决于运气。
古代的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即便是小小的伤口感染,也有可能引发致命的后果。而古代箭矢的箭头常常是倒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形状,一旦射中,箭头会牢牢卡住肉体,有的箭矢还带有箭翼和倒钩,这些设计大大增加了创伤的面积和严重性。因此,中箭者绝不会轻易把箭杆直接拔出,而是采取折断箭杆,逐步取出箭头的方式进行治疗。
然而,即便如此小心翼翼的处理,许多将士还是因箭伤而丧命。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在征讨英布时中箭,回到长安后最终因箭伤不治而死。
这些古代治疗箭伤的方法及其背景,不仅让我们看到古代战场的残酷,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人面对战争时的智慧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