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中,收藏着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文物,那是一件外表看似普通的青铜器,但当你看到它的内容后,你的心情定会瞬间变得复杂。这件青铜器是青铜甑(yǎn),其原本用途是古代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类似于我们现在厨房里常见的小型蒸锅。可是,当考古学家在这个青铜甑中发现一颗人头时,他们震惊得无言以对。
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夏朝末期到秦汉时期,它们通常作为武器、饰品和食器使用。然而,这件青铜甑里并非盛放食物,而是装着一颗人头,这一发现令人不禁联想到当时商朝是否真的有食人之风。1984年,考古学家第一次发现了这类装有人头的青铜甑,当时他们并未过于重视,因为这类遗物经过几千年的埋藏,常常会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破坏而受到损坏,可能会有异物意外掉入器皿中,似乎也不算太稀奇。
然而,1999年,考古学家再次发现了同样的情形——青铜甑中依旧装着一颗人头。这一次,考古学家意识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为了探究是否商朝人真的存在食人行为,他们对这颗人头的头骨进行了科学检测,结果显示,头骨中的钙质大部分已流失,证明其经历了高温烹煮的过程。显然,这颗人头并非偶然掉入青铜甑,而是有意放置其中的。
这一发现无疑让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惊与疑问。商朝一直以来给人留下神秘莫测的印象,不论是与神灵相关的传说,还是他们复杂且庄重的祭祀活动,而现在又出现了以人头为祭品的可能性,这使得商朝文化的神秘色彩里,又增添了一层令人胆寒的血腥。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颗人头属于一位年仅15岁的少女。考古学家通过牙齿的发育状况与磨损程度,得出这一结论。这一发现让人更加困惑,这位少女究竟是什么身份呢?在那些可能有食人习俗的部落中,通常会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高等级的人可能会食用低等级的人的肉,而这些被食用的人往往都是部落中地位较低者,如俘虏或奴隶。继续研究后,专家们发现,这名少女并非安阳本地人,而是来自安徽六安。
商朝时期,君主们以好战著称。结合这一点,这名少女很可能是战争中被俘的战俘,或者是被其他方式贩卖来的奴隶。然而,随后的分析却发现这名少女并不是普通的奴隶,而是一位部落中的贵族。通过对她的牙齿进行进一步研究,专家们确认她的饮食中包含大量肉类,这表明她的身份并不低微,而可能是某个战败部落首领的女儿。
基于青铜甑出土时的地层分析,考古学家推测,这一发现可能发生在商朝的末期。当时的帝乙和帝辛父子曾多次发动战争,尤其是对六安地区的攻伐。这位惨遭杀害的少女,很可能就是其中一场战斗中的战俘。
史料记载表明,商朝并非日常食用人肉,而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下,尤其是战争结束后的庆祝祭祀活动中,贵族才有机会享用人肉。通过对殷墟出土的遗物分析,考古学家并未发现大量烹煮过的人骨,这进一步证明商朝的食人行为并非普遍现象,可能只是祭祀用的仪式之一。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朝在战斗后,有一种以杀死地方首领并将其人头作为祭祀的习惯,具体的做法是将头颅砍下并烹煮。而这位少女的身份,恰好符合了战俘贵族的特征。商朝时期的宗教仪式异常重视鬼神崇拜,普通的动物祭祀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唯有人头祭才能显得足够神圣。
除了祭祀鬼神外,商人还会用人类祭祀祖先,且同样采用极其血腥的方式。甲骨文中曾记载过一次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约有一千头牛和一千个人被宰杀,这一事件被称为“千人千牛”。可以说,商朝对于祭祀的狂热与残忍程度已远超普通的宗教行为,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安阳殷墟遗址中出土的很多骸骨并非普通的殉葬物,而是专门为祭祀而埋设的坑。这些骸骨大多并非完整的,而是被切割甚至肢解过的,这进一步证明这些人类曾经像牲畜一样被屠杀,再被丢入坑中。这些发现无疑佐证了商朝人祭的残暴性,也让“商朝残暴”的说法显得并非空穴来风。
商朝的君王,可能是由巫师转变而来,因此他们频繁主持祭祀活动。小说《封神演义》里所描绘的商纣王帝辛残暴无情,杀人不眨眼的形象,似乎并不完全夸张。在商朝的统治者眼中,人类是至高无上的祭品,献祭给鬼神,这才是最神圣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