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商纣王不祭祖,为何会成为武王伐纣理由?考古显示周朝隐匿了历史
创始人
2025-09-05 08:33:31
0

自古以来,王朝的兴衰更替,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新兴政权的第一步,往往是通过重建法理来为自己的统治提供正当性,这种法理的建立通常包括找到一个表面上合理的借口,借此推翻现有政权,向民众证明自己才是“正统”的延续者。

在古代,不同政权更迭的“法理”基础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替天行道,替受苦的百姓伸张正义,通常用“吊民伐罪”作为借口;第二类则是打着“灭亡不法政权”的旗号,如元末的红巾军起义,他们以灭宋为名,意图恢复元朝后裔的荣耀;第三类则是以“天命已尽”为由,迫使现政权禅让,像东汉和隋唐的灭亡,便是通过禅让的形式完成的。

《尚书·牧誓》记载了周武王在灭商前所发布的动员令。在其中,周武王提到纣王“俾暴虐于百姓”,似乎表明武王伐纣正是以“替民伸冤”的名义,来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寻找合法性。

然而,我们必须指出,周武王所提到的“百姓”与后来的秦汉时期所指的“百姓”并不相同。商周时期的“百姓”指的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多生、百生”的后代,也即指代的是除王族外的其他宗族支系。实际上,这个词更多的是指代诸侯或王室的旁支,而非普通民众。所以,周武王的伐纣,严格来说并不属于“吊民伐罪”。而且,“俾暴虐于百姓”这一出兵理由,在周武王的动员令中,也并不是最重要的理由,而是列为最后一条。

那么,周武王究竟以什么理由发动了这场战争呢?《牧誓》中列举了纣王的多项罪状,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条是:“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也就是指纣王听信妇人的话,不再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听信妇言虽然是批评的一部分,但关键并不在此。商朝本就有妇女参与政治的传统,像妇好这样的女将军不仅能带兵出征,还能代替商王举行祭祀。因此,问题的核心是纣王未按时祭祖,这在当时的社会中,被认为是一个政治性的大问题。

在商周社会,祭祖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政治大事。周武王所提及的“百姓”并非指普通民众,而是贵族阶层。因此,周武王的批评,若以纣王不祭祖为由,显然更具政治意义。对周人来说,祭祖是国家安定的重要保障,而武王在此提出问题,目的正是为自己出兵提供正当性。

接着,我们可以看到考古学的发现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等地发现了大量甲骨卜辞,这些甲骨的内容透露出商朝和周朝之间复杂的关系。某些甲骨中出现了“衣王”一词,指代的正是商王。显然,周原地区的甲骨卜辞并非出自商朝,而是出自周朝,这也间接证明了周王室的历史背景。

更为直接的证据表明,周原的甲骨具有周人制作的明显特征,而其中包含的内容与周文王的占卜活动直接相关。这表明,周文王在当时已经有了灭商的计划,并通过这些占卜来确认自己的行动是否会成功。

更进一步,考古学家还发现,在商朝和周朝之间,存在着长达数百年的血缘和政治联姻。这一点也能解释为什么周文王会在祭祀商朝先王时寻求庇佑,实际上,他是以殷商母族的后裔身份祭祀商朝的先祖,意味着他与商王室有着深厚的联系。

这一点也解释了为何周文王在祭祀商朝的先王时,并没有显得突兀或不合适。在周文王看来,自己才是受祖先庇佑的正统继承者,而纣王则是偏离正道的背离者。

这一切考古发现表明,商朝和周朝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敌对,而是存在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这种深厚的联系,也为后来的周朝提供了正当性,而周文王则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茶叶快递到澳大利亚-空运茶叶到... 快递茶叶至澳大利亚的流程需严格遵循国际物流及两国海关监管要求,确保合规、安全、高效送达。以下是专业操...
原创 明... 公元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彻底划下了历史的句点。紧接着,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原创 为... 晚清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谭嗣同在思考时表示,许多国家在变法过程中都经历了流血与牺牲,而中国却没有...
原创 张... 《谏逐客书》:惠王依据张仪的计策,成功夺取了三川之地,西边合并巴、蜀,北方纳入上郡,南面控制了汉中,...
原创 曹... 轻慢:对人不尊重,态度傲慢。 张松欲投靠曹操,进献西川地理图本,援助曹操攻取西川,结果不欢而散。于是...
原创 徐... 明末清朝入关后,作为徐达家族的后裔,他们的后代究竟是如何应对这场历史的风云变幻的?是顺应潮流,投降清...
原创 卓... 玛雅文明在中文圈中,长年以来一直被视为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文化。这种神秘感主要源于两点:一方面,当欧洲...
原创 八... #影视连载计划#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回到大唐,上殿见过唐太宗,交上取来的真经。唐太宗大喜,在御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