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仰的人物。他不仅因为参与了与康有为一起推动的“戊戌变法”,更因其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人格力量令人钦佩。在历史上,梁启超与康有为的比较常常提到,在变法之前,康有为是梁启超的老师,但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逐渐远远不及梁启超的成就。康有为晚年急于追求名声和财富,渴望享乐,而梁启超则坚守道德原则,专心致志于学术,特别是在文学、历史、教育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梁启超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子女的教育。梁思永、梁思顺、梁思成、梁思庄等子女的卓越成就,彰显了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成功。梁启超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独到之处,他并不单纯地给出条条框框,而是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他常通过写信与孩子们交流,以朋友般的语气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走上正确的道路,不断进步。
特别是在梁思成年轻时,他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由于时局动荡,梁思成在异国他乡感到焦虑与迷茫,心中有种对人生意义的疑问,他担心自己作为一个画匠没有办法对国家、社会产生任何实际影响,觉得自己正浪费青春。人生的迷茫时刻,谁没有经历过呢?幸运的是,梁思成有一个睿智的父亲。
梁启超给儿子写信时,用李白与杜甫、姚崇与宋璟等历史人物的例子,阐述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无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道理。梁启超告诫梁思成,不要胡思乱想,应该“埋头去做”,因为只要全力以赴,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梁启超曾表示:“我一生最佩服曾文正的两句话:莫问收获,只问耕耘。”他补充道:“未来的成就,想再多也没有用,过于焦虑只会让自己不安。我们应当脚踏实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终能达到哪里就是哪里,这样就能心安理得,社会也一定能从中受益。”这些话给梁启超的子女们以深刻的启发,他希望他们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莫问收获,只问耕耘”这八个字深深触动了我,它解答了我一个思想上的困惑。曾经,我常常因为过于在意外界的期待与结果而失去信心,内心总是摇摆不定,这样做事总是患得患失,效率低下,甚至有时会前功尽弃。但现在,我明白了,人生应该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样,不要总想着结果,而是专注于当下的努力。
这些话来源于曾国藩,他曾在年轻时向理学大师唐鉴请教学习。唐鉴传授了他“静”字诀,并送给他一本《畿辅水利备览》,并附上了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曾国藩深受触动,把这句话挂在家中时刻自勉,但他稍加修改成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种微小的顺序变化,却传达了截然不同的思想。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和“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两句话,虽然看似相似,但内涵却大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埋头苦干,虽然不问结果,却仍然潜藏着对结果的期望;而曾国藩的改动则更加深刻,强调我们不应再思考结果,专注于过程,哪怕是微小的努力,也要全力以赴。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这种思维方式极具大智慧,曾国藩的做法和心境,正是大成者的风范。它让我意识到,不该总是过度关注外在的因素与结果,而是要在当下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认真付出,至于结果如何,顺其自然。
我曾经总是过于焦虑,总想要知道自己所有努力是否有回报,但事实是,只有专心做事,才能真正做到“不问收获,只问耕耘”。茅盾也曾说过:“在命运的网里,人们的努力未必能如愿以偿,但这种命运观中蕴含着奋斗不止的精神。”我们应当像曾国藩那样,即使明知某些事情可能无法实现,仍然全力以赴,不求结果,只求问心无愧。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曾国藩常说,做事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剩下的交给天命。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任何努力,终将积累成就。梁启超认为:“天下的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能承担的责任范围内,尽力去做,便是最为出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