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扁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这一代的历史课本中,常常能看到许多关于他治病救人的传奇故事,在许多人的心中,扁鹊的医术与华佗并驾齐驱,堪称一代神医。然而,随着失传千年的扁鹊医书重新浮出水面,专家们却决定将扁鹊从历史教材中除名,这到底是为何?
2012年,在成都修建地铁时,意外发现了一座深埋千年的汉代古墓。除了出土的珍贵文物,考古学家还在墓中发现了大量有关医疗技术的竹简和木牍,数量达到920件竹简和50件木牍,字数累计超过2万字。这一发现令学界震惊,因为这些资料竟然是失传了两千多年的扁鹊医书。考古和医学界为之振奋,仿佛扁鹊的医学智慧终于得以重现。
然而,随着对这些竹简的深入研究,专家们渐渐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虽然这些竹简中确实提到了扁鹊的医术,但它们不仅无法证明扁鹊的高超医术,反而让扁鹊的历史地位变得更加复杂和模糊。原来,在古代的历史中,实际上有两位名为扁鹊的人物。一位生活在上古的黄帝时期,另一位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由于上古时期的扁鹊资料极为稀少,人们大多将“神医扁鹊”这一称号归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也就是历史上我们熟知的秦越人。而这些竹简中记载的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且提到了他的一些成名故事,最著名的便是他为赵简子治病的经过。
赵简子,即赵鞅,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祖先。当时,赵简子因病昏迷不醒,家族十分焦急,于是请来扁鹊为其诊治。扁鹊诊断后告诉赵家人,赵简子将在三天内苏醒,而且醒来后还会说出一些重要话语。果不其然,三天后,赵简子苏醒过来,声称自己曾被神仙带到天庭游玩,神仙告知他,赵家要实现政治抱负,必须先行一步。赵简子醒来后感激不已,遂将四万亩的蓬鹊山土地赠予扁鹊,自此,扁鹊的神医之名传遍了大江南北。
然而,扁鹊的医术并不仅仅止步于此。史书记载了他为秦武王治疗疾病的事迹。秦武王嬴荡于公元前311年登基,公元前307年因病去世。根据史书的时间推算,扁鹊为嬴荡治病的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307年之间。那么,赵简子在公元前476年去世,这就意味着,扁鹊的第一次治病和最后一次治病的时间跨度竟然有近两百年之久。
这让人不禁疑惑,扁鹊的年龄似乎已经超过了两百岁!这个结论几乎无法让人相信。即使在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人类寿命已大幅延长,但活到两百岁依然是个无法实现的奇迹,更何况是生活在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的古代。因此,扁鹊的存在和历史事迹开始遭到质疑。
此外,史书中关于扁鹊治疗的几个事例也让人产生怀疑,最著名的便是所谓的“换心手术”。《列子·汤问篇》记载,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因先天性疾病找到了扁鹊。经过诊断,扁鹊发现两人的病症恰好互补,只需交换他们的心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扁鹊在得到两人同意后,给他们喂下温酒,使他们昏迷不醒后,竟然剖开他们的胸膛,成功地进行了换心手术。术后,两人无一不适,身体恢复良好。
但我们知道,换心手术即使在今天,依然是医学界的难题。没有现代先进的医疗设备,任何医生都无法完成这样复杂的手术。而扁鹊生活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那个时期的医学技术根本无法支持如此精密的手术。所以,这段换心手术的记载,显然充满了夸张的成分,扁鹊的医术形象也因此变得有些不真实。
这些不合常理的记载,导致了扁鹊作为“神医”的形象在学术界受到质疑。基于历史教材的严谨性,专家们最终决定将扁鹊从教材中删除,以免误导学生对历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