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这个词,至今常用来形容赵括,令他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每当提到赵括,很多人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纸上谈兵”的代表,认为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完全是赵括导致的,因为他率领45万大军,不顾实际情况地走入白起的包围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赵括真的那么容易上当吗?
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赵括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个只会空谈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将领。长平之败,赵括有过失,但并非他一人犯了错。其实,赵国的许多将领,包括廉颇、相如、虞卿和平原君,都有责任。最根本的错误,却应归咎于赵王。纵观秦赵大决战的整个过程,赵国在多个关键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暴露了他们虽然熟知兵法,但却缺乏对策略和诡计的深刻理解,正因如此,才最终走向了失败。
长平之战的根源其实是“上党之变”。上党的易手让秦国原本占据的河外优势瞬间化为乌有。在这场赵秦的博弈中,赵国因秦国的疏忽,一开始占据了上风。但谁曾想到,这一时的优势,反而成为了赵国巨大的负担,导致赵国的战略和战术错误不断,最终在长平之战中大败。
当赵国占领上党,虽然得到了军事上的优势,却也不得不承担起在接下来的博弈中作出选择的责任。最初,赵国可以选择继续守住上党,或是进攻秦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抉择。而可惜的是,赵国的君臣在这一重大决策上没有统一意见,产生了明显的分歧。最终,赵国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略大考”中,做出了不合格的答卷。
在秦赵的对抗中,秦国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削弱赵国,甚至消灭赵国,为统一六国铺平道路。而赵国则显得摇摆不定,虽然意识到自己弱于秦国,必须振作,但却又因赵奢战胜秦军之后,心中抱有与秦国争雄天下的雄心。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赵国在决策时犹豫不决。
占领上党使得赵国不得不在进攻和防守之间做出选择,而赵国的决策时间非常紧迫。随着秦国的大军逐步逼近,赵国的选择空间急剧缩小:是坚守上党保卫邯郸,还是冒险与秦军决一死战?关键时刻,赵国的两员大将,廉颇与赵括在用兵策略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廉颇主张固守上党,而赵括则提议集结兵力主动进攻秦军。经过一番争执后,廉颇通过王命坚持了自己的防守策略,赵国决定设置三线防线。
赵括的进攻主张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考虑。在当时的形势下,赵国唯一能采取的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军事行动去迫使秦国谈判,这样才能获得“以战求和”的效果。虽然赵括的总体战略方向是对的,但他在具体操作上的判断却存在失误。如果按赵括的方案行动,赵军的右翼可能会遭遇白起布置在沁水的三万伏兵的袭击,而赵括对实战经验的欠缺也在这次争论中暴露了出来。
赵国上下的犹豫不决给了秦国时间调整兵力,逐渐压制上党,并在南线修筑了坚固的防线,双方的对峙持续了三年。赵国五十万大军驻守上党,粮草消耗巨大,时间一长,赵国开始陷入困境。如果再继续对峙下去,赵国的粮草短缺问题将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此时,赵军已经急于决战。
就在此时,赵孝成王听闻白起病重的传言,急忙撤换廉颇,任命赵括为主将。经过三年的对峙,此时上党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赵括接管时的进攻计划,虽有其合理性,但实际上已经为时已晚。世人常说是赵括的轻敌与冒进导致了失败,但如果站在赵括的立场上看,这场战争不仅是军力的对抗,更是赵国决策失误的结果。长平之败,赵括有责任,但最大的责任应由赵王承担。
赵括带领45万大军进入白起的包围圈,究竟发生了什么?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调整了策略,开始向秦军发起猛攻。这时,白起认为时机已到,秦军主力假装撤退,在长平东南构筑防线。赵括中了计,继续追击秦军,最终陷入了白起的埋伏圈。秦军两支部队悄悄出击,一支断赵括后路,另一支则攻打赵军的大本营,切断其粮道。
白起围住赵括,但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派出骑兵不断骚扰赵军,慢慢消耗赵军的战斗力。赵括只能坚守阵地,等待救援。围困持续了46天,赵军疲惫不堪,饥饿与疾病不断侵袭,士气低落。赵王得知赵军被围后,召集了大量临时兵力,准备增援。赵军在这期间不断尝试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赵括决定组织最后一搏,带领部队进行最后一次突围。可是在秦军坚固的防线面前,赵军一个个倒下。赵括也在最后的突围中阵亡,赵军最终被秦军彻底击溃。
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仅在战场上,更在于战略决策的得失。赵国虽在开战时占据了先机,但未能有效把握战机,最终陷入长期对峙,错失了最佳的攻击时机。反观秦国,战略决策果断清晰,始终能够根据形势灵活应变,最终以胜利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