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自建立之初就形成了一个帝王与士族门阀共同掌控国家的格局。历史上,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等门阀世家先后执政,成为了当时政权的实质操控者。然而,许多人认为,随着刘裕在东晋后期的崛起,这种皇权与门阀共治的局面被他终结了。那么,这股变革是如何发生的呢?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个人看法。
根据史书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尽管其血统听起来显赫,但实际上,刘裕的出身与另一个著名的汉室宗亲刘备颇为相似,都是来自社会底层。年轻时,刘裕家境困窘,曾靠售卖草鞋为生,艰难度日(“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
后来,刘裕加入东晋最为精锐的北府军,在镇压孙恩、卢循起义及平定桓玄之乱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领导能力。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掌握了东晋的朝政大权,进入了“刘与马,共天下”的新阶段。然而,刘裕与之前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及陈郡谢氏相比,明显存在着三个显著的差异。
首先,虽然东晋是一个士族门阀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但刘裕并不是出身于士族门阀,而是来自寒门的平民。他与琅琊王氏(如王导和王敦)、颍川庾氏(如庾亮和庾冰)、龙亢桓氏(如桓温)及陈郡谢氏(如谢安)相比,刘裕的利益与这些士族门阀并不完全一致,他更代表了那个时期逐渐崛起的寒门利益。
其次,刘裕崛起和执政的基础,是以北府兵为核心的寒门军功集团。虽然部分士族门阀曾协助他,但刘裕在政治选择上更强调维护自己的基本盘和利益,始终未忘自己的出身和立足之本。
第三,可能是由于青少年时期的贫苦经历,刘裕深知社会底层的艰难,因此他有意改变东晋皇帝与士族门阀“共天下”的做法。他的称帝之志渐露端倪,随着其掌权后,刘裕逐步削弱了士族门阀的权力,力图改变传统的皇权结构,谋求一条更符合寒门利益的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