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能被只有五万人的八旗军征服吗?显然不行。毫不夸张地说,清朝的江山实际上是明朝的将领们帮助他们打下来的。
如果粗略统计一下,投降清军的明朝高级将领大概有五十多位,文官也有一百二十多位,这些人中有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马永芳、洪承畴和孔有德等著名人物。正是这些明朝的关键人物帮助清军打下了江山,并为清朝建立了百年国策。
那么,明朝的文官武将为何会纷纷倒向清军呢?这还得归咎于明朝朝廷当年所犯下的种种错误。举个例子,威震一时的戚家军的悲惨命运,便是明朝腐朽朝廷的一大缩影。如此对待自己的功臣,谁还愿意忠心耿耿地为他们效力呢?
明朝为何要消灭戚家军?
古人有云“兔死狗烹”,这句成语用来形容老朱家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朱元璋自登基以来,大肆诛杀功臣,杀戚家军便是为了同样的目的——清除威胁。而戚继光等人,却被当作了排除的对象。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难道那些为国家打拼的将士们都能心甘情愿地继续效力吗?
从朱棣之后,明朝军队的战斗力逐渐下降。若非如此,土木堡之变时,怎会有五十万明朝精锐兵力被两万瓦剌军全歼的奇迹?到嘉靖年间,南方的明军已经退化成了农民,甚至53名倭寇就能斩杀4000多名明朝军民,直逼南京城下,导致守城官兵封门数日,这样的局面真是令人无法置信。
为什么明军变得如此虚弱呢?除去朱元璋时期对武将的屠杀,文官抑制武将和军饷过低也是主要原因。那些士兵并非傻子,谁愿意为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朝廷拼命?这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的天兵天将,大家之所以参战,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若自己的利益受损,猴子自然会被打得满地找牙。
戚家军的崛起与壮大
戚家军的强大,靠的并非明朝的武官,而是戚继光对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方式。戚家军的成功,首先在于戚继光的“鸳鸯阵”,其次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受到朝廷文官集团的束缚,戚继光有权根据实际战况决定战术。这让戚家军不仅打得有效率,也打得有精度,往往是敌军伤亡三千,戚家军自己损失微乎其微。
戚家军的成功与其军饷高,组织松散且富有灵活性密切相关。戚继光依靠胡宗宪的支持,成功组建了戚家军。然而,胡宗宪和戚继光终究也难逃清除的命运。胡宗宪因牵涉严党被迫入狱,而戚继光依靠他卓越的官场手腕勉强保住了自己。
戚继光的命运与朝廷的背信
戚继光的背后,正如历史上的英雄一样,也有一个强有力的靠山——张居正。张居正,作为明朝的改革家,虽然饱受争议,却极大地改变了明朝的命运。戚继光的勇猛与聪明才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戚继光的忠诚与执着,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不少不安。尤其在“朝鲜之役”爆发后,戚家军成为了朝廷的“眼中钉”。当朝廷安排戚家军执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戚继光等人依旧带领部队浴血奋战,却最终无功而返。朝廷不仅没有兑现承诺,反而以“拖欠工资”作为借口,将戚家军骗入设好的陷阱,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这种对功臣的恶行,恰恰揭示了明朝的腐朽和残酷。
结语:明朝的灭亡和朝廷的腐化
朝廷如此对待戚家军,恰恰是对整个明朝军队士气的巨大打击。如此虚伪、残忍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大量有才有能的将领投向清朝。在这片混乱的局势下,朝廷的自私与腐化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如果你是当时的明朝武将,面对这样的朝廷,又怎么能心安理得地为其效力呢?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如果没有自毁,外力很难将其摧毁。明朝的灭亡正是源自于其内部的腐败和无法容忍的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