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日本,忍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那时,忍者从事的多是一些极为隐秘且重要的任务,他们的工作要求他们隐姓埋名,严守秘密,极少言语,始终保持神秘的身份。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日益自由,人们的言行变得更加开放,平等的氛围也逐渐盛行。然而,我们依旧需要学会选择性忍耐,尤其在某些情况下,保持忍者般的智慧与姿态尤为重要。正如一句话所说:“忍常人所不能忍,方能成常人所不能成。”
晚清的名臣曾国藩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曾国藩早年寒窗苦读,最终进入官场,从一个无名小卒逐渐升至高官厚禄,这其中有许多关于忍耐的故事。例如,当他在翰林院工作时,他的上司赵楫曾借宴会之名索取贿赂,曾国藩虽心生不满,但也未公开反对,默默忍耐。又如,曾国藩工作时因皮癣发作,坐立不安,赵楫不批准他请假,他只能忍受痛苦继续工作。即使他出行途中遇到上级官员挡路,他不但未怒目相向,反而低头认错。曾国藩曾言:“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这三句话阐明了生存智慧,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不仅要坚定自我,还要懂得适时忍耐,顺应时势,做一个有格局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02
勿与君子斗名,要学会低调行事,一生默默前行。
常人眼中,君子是宽容大度、不计较利益的人。然而,实际上君子往往非常看重自己的名誉和节操。《说苑·杂言》中提到,“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孔雀如果失去美丽的羽毛,它便失去了其独特的标志。与孔雀交往时,你要尊重它的羽毛,不触及它的底线。这一哲理在生活中同样适用,我们时常会遇到那些“爱惜羽毛”的人,面对这些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开他们的敏感点,保持低调,专注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去争夺他们的“羽毛”。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丞相的位置传给了蒋琬。此时,督农杨敏曾多次公开指责蒋琬,认为他办事不力,让蒋琬非常难堪。尽管杨敏犯错被投入监狱,外界期待蒋琬借机反击,却没有发生。相反,蒋琬不仅没有报复,反而力图保全杨敏的名声和地位,采取一系列措施挽回其面子。这不仅保护了杨敏,也彰显了蒋琬的宽厚与风度。俗话说,“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如果你不断争夺名节,势必树敌无数,职场中的这种暗斗极为常见。与此同时,社会上也不乏伪君子,他们伪装自己、过于看重名节,这时我们只需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必揭露其短处,因为他们是极难接受批评的。
03
勿与小人斗利,远离不必要的争斗。
有一种观点我很赞同:“你与恶龙纠缠不清,时间长了,你也会变成恶龙。”如果你想有所成就,就必须避开那些不值得理会的小人,除非他们阻碍了你的目标,否则无须浪费时间与其争斗。《吕氏春秋》里有个故事:春秋时期,吴王欲抓住公子庆忌,但庆忌成功逃脱,逃往卫国,这为吴国留下了隐患。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刺客要离主动请缨,声称要为吴王解除这一隐患。为博取信任,他甚至让吴王的妻儿遭遇不幸,制造出家破人亡的假象。最终,要离成功接近庆忌,并趁机出手,但被庆忌识破并羞辱,三次将他扔进水里。这种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最终只能走向悲剧。
陆游在诗中提到要离:“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做事要有度,不能过于激烈与极端。对于大人物,要忠诚;对于家庭,要有仁德;而对于不自量力的小事,要时刻保持清醒。正如《菜根谭》所言:“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很多小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可能并非完全无益,甚至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争斗就视所有人如敌,保持理智,处理关系时更加从容。
04
勿与天地斗巧,学会顺应自然。
《吕氏春秋》里提到,若在冬季实施夏季的命令,必然带来雷电与干旱;如果执行秋季命令,瓜果就无法成熟;而春天的命令则会引来昆虫扰乱,导致农业灾难。冬天的雪是丰收的象征,而雷声则意味着不安和恐惧。这些节令的变化关系到农村的农事,做事时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必定会遭遇失败。
人生亦是如此。我们无法逆天而行。比如,在少年时应专注于学习,而不是去工作;成年人应当为事业拼搏,而不是过早退休;老年人则应该享受生活,避免做体力活。生活的节奏和规律是无法忽视的,顺势而为才是聪明之举,正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说,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成败由天。
05
曾国藩所说的“三不斗”,并非让我们一味忍让,而是让我们巧妙地回避不必要的争执与伤害。学会不计较,避免将自己卷入混乱的局面。在人生旅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不如意,但我们可以调整心态,改进策略。正如古话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如果我们不纠结于无关紧要的琐事,不违背自然的规律,我们便能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要想获得更高成就,奋力拼搏固然重要,但聪明的策略和适时的调整同样必不可少。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