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4年,唐朝的著名宰相裴炎被捕并被关进了监狱,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发了整个朝廷的强烈反应,满朝文武都对这一事件表达了极大的愤怒和不满。裴炎作为唐朝的重要人物,在李治的统治时期,他一心辅佐帝王,恪尽职守,而后又尽心尽力帮助李显。然而,武则天对他进行处决的原因,竟然仅仅是因为裴炎在诗中提到了“青鹅”二字。对于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臣来说,武则天的做法显得如此草率,难道不显得不明智吗?因此,许多大臣纷纷上书请求武则天释放裴炎。面对这种压力,武则天毫不退让,冷冷回应:“把字拆开看,你们就不会觉得他冤枉了!”那么,裴炎到底做了什么,又为何这两个字会引发如此大的风波呢?
裴炎出生于显赫的河东裴氏家族,父亲裴大同曾担任折冲都尉,在朝中拥有相当的威望,裴家的族人多数也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因此,裴炎的家庭背景无疑为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可以说是生来就拥有了许多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起点。然而,在当时的唐朝,九品中正制仍旧存在,世家子弟如果有父辈在朝为官,基本可以轻松获得一官半职,许多贵族子弟也因此懒于学习,宁愿依赖家族关系。而裴炎则完全不同,他从小聪明过人,七八岁时就已经能吟咏诗文,被誉为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生子当如裴郎”的说法,裴炎天赋出众,受到了无数人的赞赏。
然而,裴炎不仅天资聪慧,他的性格也十分刚烈,不愿随波逐流,对当时许多贵族子弟依赖父辈的习气感到十分不满。他立下决心,誓要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闯出一片天地。因此,他拒绝了父亲的推荐,选择进入唐朝最高学府——弘文馆继续深造。在这座学府里,严苛的学规要求学生必须有极高的自律性,许多学生在假期时都会去放松游玩,然而裴炎却始终刻苦钻研,连休息日也不放松。他这种敬业精神获得了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因此他们纷纷向朝廷推荐他。然而,裴炎依旧坚持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而不是直接接受朝廷的任命。
在弘文馆苦读了十年后,裴炎决定参加科举。此时的他已经声名远扬,甚至在《左传》的研究上超过了许多教授,因此他一参加科举,便被认为稳操胜券。果然,裴炎在第一次科举考试中一举中状元,他的文章犀利精湛,才情卓绝,立刻得到了科举主考官的推崇,并被推荐给了唐太宗。唐太宗早就听闻裴炎的才华,对他十分看重,立即让裴炎担任了濮州司仓参军这个看似不起眼但却权重的职务。由此可见,唐太宗对裴炎寄予厚望。
裴炎并没有辜负唐太宗的期望。进入官场后,他一直恪尽职守,无论是在地方上担任官职时,还是在朝廷上为政时,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清廉和对民众的关爱,治理一方政务井井有条。在朝廷中,他积极支持皇帝的决策,干劲十足,几乎是废寝忘食地工作。如此一位勤勉而忠诚的臣子,如何不受皇帝青睐呢?因此,裴炎的仕途可谓顺风顺水,迅速升迁,接连担任了御史、起居舍人等重职,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本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很快,新登基的唐高宗就将裴炎任命为宰相,显然非常看重他。
虽然唐高宗对裴炎十分重用,但由于长期的病痛,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朝廷的大权实际上已落入了他的皇后——武则天之手。很多朝中大臣对这种权力垄断局面心生不满,甚至有人私下与裴炎接触,准备联合起来挑战武则天的权威。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裴炎没有选择支持这些反武势力,反而投身于武则天的阵营,协助她排除异己,帮助她稳固权力。在这一过程中,裴炎甚至反过来出卖了一些曾与他有过联合的同僚,令朝中的反对派对他深恶痛绝。然而,武则天对裴炎非常信任,给予他更多的权力,甚至在唐高宗面前为他辩护。
在这段时间里,武则天和裴炎的配合无疑是默契的,两人共同掌控了大唐的政权,朝廷运转有序,政治稳定。而裴炎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权力,逐渐显现出作为宰相的威势,似乎逐步成为五位宰相中的领袖,尽享荣宠。然而,武则天的野心却不断膨胀。随着她的几个儿子逐渐长大,他们对母亲独揽大权的态度产生了强烈的反感,纷纷试图夺回自己的权利。尤其是李贤,继承了太子的位置后,竟然公然与武则天对抗,令她愤怒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