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出身于烧炭工的家庭,他的军事才干究竟是如何培养的呢?
在“天京之变”发生之前,杨秀清实际上是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者。然而,杨秀清从小并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他的出身非常普通,甚至可以说是贫苦。那么,杨秀清究竟是如何发展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的呢?
在探讨杨秀清的军事能力之前,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关于教育的误解。许多人认为,只有在学校接受教育,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和技能。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相对狭隘的。除了在正规的学校接受全日制教育外,其他许多学习途径同样有效。例如,自学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实际上,我本人也在业余时间自学过药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一些课程。虽然自学的效率无法与系统化的全日制学习相比,但它依然能带来一定的收获。无论如何,获得正确的教材和资源,仍是自学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杨秀清的军事才能,恰恰来自于他自学的过程。当然,这种自学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他在实际战斗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许多技能都是通过实践积累的。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人交往、追求爱情,或许无法通过书本学习到这些技巧,它们往往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件的发展也许只能用“偶然”来解释。例如,如果杨秀清生活在顺治、康熙年间,假如他当时起来反叛,结局可能早已注定——他和他的战友可能连起码的声势都未能建立,就会被清朝的八旗军消灭。但杨秀清和太平军的起义发生在清朝的道光、咸丰年间,这个时期的清军正处于衰退阶段,战斗力远不如往昔。所以,太平军与清军的对决,双方几乎是势均力敌的。清军内部许多士兵已经没有忠诚心,只是为了一份饭碗而苟且偷生,而太平军大多是贫困农民,他们已经看淡了生死,反而敢于以猛攻迎战清军。
对于许多高考生来说,他们会总结错题本,目的是为了减少失分;而对于商人而言,试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失败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从中积累经验。对于杨秀清来说,每一次与清军的交锋,都是一次“试错”的过程。在这些交战中,太平军付出的牺牲,就像是杨秀清不断付出的试错成本。
然而,就像商人的资本有上限一样,太平军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超出了这个临界点,失去所有的本钱,他们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因此,杨秀清必须争取时间,在太平军的资源接近临界点之前,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军事能力。
幸运的是,杨秀清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在太平军的资源几乎消耗殆尽之前,他成功掌握了必备的军事才能。这也为后来的太平天国革命注入了重要的军事动力。
尽管如此,杨秀清的军事能力仍然有限,他更像是一个半成品的军事家。事实上,他在治国理政方面也展现出了不足。比如,太平军的北伐就是他军事水平的体现。由于太平军大部分士兵来自南方,他们并不适应北方的严寒气候,而北伐军孤军深入,也违反了兵法中的大忌。
在治理国家方面,杨秀清也没有处理好与韦昌辉、秦日纲等人的关系,这也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短板。其实,这并不意味着自学成才是不可行的道路。历史上,像刘邦、朱元璋这样的帝王也没有经过正规教育,但他们依然凭借自学和实践,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帝国。
归根结底,杨秀清的局限在于他所缺乏的系统性教育。虽然他具备了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在处理更复杂的治国理政事务时,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