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齐国是周朝建立后的第一个被册封的诸侯国,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作为周朝东部地区的关键支点,齐国不仅对周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齐国发展出了辉煌的文化成就。那么,这个在先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齐国,其国号“齐”究竟有何由来呢?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仅提到周武王将师尚父封于齐营丘,但并未详细解释齐地的具体背景。齐营丘似乎曾是商朝的直属地,在商朝灭亡后成为一片无主之地,然而历史的真实情况远比此复杂。甲骨文的发现揭示了一个被尘封了三千年的秘密,给我们提供了更深的解答。
甲骨文中的“齐”字,普遍被解读为三根麦穗的上端形态,麦穗之间的高度不一,体现了整齐排列的概念,因此,最初的含义是“谷穗整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字的含义逐渐延伸为整治、整理等。《说文解字》中的东汉学者许慎也曾记载过:“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也就是说,许慎认为“齐”字的来源是根据麦穗的形态演变而来。
将“齐”字与麦穗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证据,那就是“来”字。在甲骨文中,“来”字最早的含义是小麦,而“麦”字则本应表示“到来”。这种本义的交换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学者郭沫若认为,原本以“莱”命名的地名应为“来”,即胶东半岛的莱族人,最初大规模种植了小麦。莱字地名距离齐国的都城临淄(今淄博)并不遥远,这为“齐”字的起源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可以推测,古人根据麦穗整齐的形象创造了“齐”字,于是该地区被称为“齐地”。
然而,也有一种不同的解释,认为“齐”字的来源与济水密切相关。甲骨文中的“齐”字最初的形态是圆形,后来演变为直线,最终形成菱形。这一变化可能与当时使用龟甲刻字的难度有关,而圆形的字形便于刻写。周代的学者许慎未见甲骨文,他所看到的字形是后期演变的结果,因此错误地理解了“齐”字的来源为麦穗。
在《禹贡》一书中,济水的描述是:“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古人认为济水源头众多,且其流向神秘莫测。根据这一描述,甲骨文中的“齐”字可能象征着济水的多源汇聚,字形中三个圆形分别代表了济水的三次隐现,圆形和上下延伸的线条便体现了泉水的源头与流向。
综合甲骨文的形态和文献记载,齐字的来源可能既有与麦穗相关的解释,也有与济水相关的解读。无论如何,这一地名的形成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密切相关,也为后来的“齐地”之名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国号的形成通常与地名紧密相连,周朝的“周”源自周原,鲁国的“鲁”则来源于鲁地。商代的齐地,也曾被称为“齐国”。《路史·国名记一》记载:“齐侯爵,伯陵氏之故国,以天齐渊名。吕尚复封,都营丘,今青(青州)之临淄也。”这表明商代时期已有“齐国”,周武王伐纣时将其摧毁,之后封姜子牙于齐地。
然而,关于商代是否真的存在齐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南宋的《路史》首次提出了商代齐国以及“吕尚复封”的理论,但由于距离商代已有两千年,这一说法的可靠性仍受到质疑。随着甲骨文的出土,研究人员发现,至少在商纣时期,确实存在了齐国的存在。至于“伯陵氏之故国”的说法,尚无法得到确凿证据。
甲骨文中的卜辞记载了商代齐国与东夷的冲突:“癸巳卜,贞王旬亡祸。在二月,在齐师。”其中提到的“齐师”可能指的是商代的齐国,它与商朝的其他部队一起参与了对东夷的战争。郭沫若认为,“齐”字在甲骨文中表示的是齐国的前身,殷代时的“齐”即位于今山东临淄一带。
通过甲骨文卜辞的分析,商代齐国常与殷商联合对抗东夷,且其在商朝中地位显赫。周武王推翻商朝之后,首封的诸侯国便是齐国,这体现了周朝对齐地的重视,也表明齐国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也许,吕氏齐国的建立,背后隐含着商代齐国被镇压的血腥历史。
因此,齐地的历史悠久,国号的来源可能既与麦穗相关,也与济水有关,而“齐国”的存在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吕氏齐国继承了这一名称,与之后的“田氏代齐”一样,都是对前代齐国历史的延续与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