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陷落,日本随即在该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1932年,长春被改名为“新京”,并成为伪满洲国的“国都”。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扩展,长春一度迅速崛起,成为亚洲最大的都市之一。“新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按照外国首都的标准规划与建设的城市。全市被郁郁葱葱的绿色覆盖,享有“森林之都”和“城市山林”的美誉。到1942年,新京的每位市民拥有2272平方米的绿地,这一数字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两倍,远超日本其他大城市,是世界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翘楚。此外,“新京”还是当时中国最早规划地铁、率先普及抽水马桶、管道煤气和电线入地的城市。伪满洲国灭亡后,“新京”恢复为原名长春。
一、伪满洲国的成立
1924年,冯玉祥派遣鹿钟麟带兵进入紫禁城,迫使最后一任皇帝溥仪离开了他的皇宫。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帝王正式告别了紫禁城。到了1931年,日本的土肥原策划了“天津事件”,溥仪在这一事件后从天津的租界秘密逃往东北,并最终到达了抚顺。1932年,日本攻占了哈尔滨,关东军司令部连夜召开“建国幕僚会议”,计划通过操控汉奸召开“建国会议”,宣布伪满洲国的诞生。同年,伪满洲国在日本的控制下正式建立,溥仪被扶植为伪满洲国的“执政”,并确定了“大同”年号。到了1934年,伪满洲国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溥仪称帝,年号改为“康德”。
二、长春的发展史
伪满洲国建立后,长春被选为新都,并更名为“新京”。这一时期,长春成为了伪满洲国的首都,成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日本侵略者对这座城市的统治持续了长达14年。历史上,早在日俄战争后,1905年,日俄签订协议后,日本与俄国在长春地区建成了第一条连接旅顺和宽城子的铁路,这条铁路也被命名为“南满铁路”。随着铁路的开通,长春的基础设施开始得到逐步完善,特别是以长春站为中心,放射状的道路网络快速形成。同时,日本政府也在此建设了电力、照明、电话、煤气、医院、学校、公园等配套设施,奠定了长春日后的城市发展基础。
在伪满洲国的后期,随着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和副参谋长冈村宁次的规划,“大新京都市计划”正式通过,这一方案由日本的城市规划专家设计,参考了19世纪巴黎改造计划以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使得长春从此成为中国唯一一座按外国首都标准建设的城市。整座城市弥漫着绿色的气息,成为了被誉为“森林之都”和“城市山林”的美丽之地。根据伪满洲国的规划,长春被分为16个区,到1942年,长春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70万左右,同时还建立了包括新京大学、大同大学、建国大学、师道大学、女子师道大学、王道书院、陆军军官学校、中央警察学校等在内的多所高等院校和重要教育机构。
长春“定都”后的快速发展,使其一度成为亚洲最大都市之一。然而,这一切的发展背后,深深凝结着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血泪与苦难。长春的繁荣建立在侵略与压迫的基础上,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也始终未曾改变。
现今,长春依然保留了许多日伪时期的建筑,尤其是曾作为伪满洲国政治与经济核心的区域。吉林省文化厅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全省境内现存的伪满建筑超过1200处,其中大部分位于长春市。这些包括伪满洲国“八大部”及其他日伪军政机构的旧址建筑群,均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遗留的建筑群,是东北近现代历史的缩影,也是日本侵略者企图殖民东北、占领全中国的野心的罪证。在伪满洲国灭亡后,长春恢复了其原名,但这座城市的历史依旧烙印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