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你们乘坐鹦鹉螺号!今天,我将带你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航行,探索历史的深处。
话说,正始十年(249年),司马家通过高平陵之变,成功掌握了曹魏政权的核心大权。自此,曹魏历代皇帝都未曾甘心做司马家的傀儡,他们多次谋划反击、试图扳回政权,然而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曹魏最后一任皇帝曹奂,选择了妥协,不仅甘愿做司马家的傀儡,甚至在最后将皇位禅让给了司马炎。那么,曹奂为何选择顺从,而不是奋力抗争呢?今天,船长将为你们一一道来。
一、曹奂的身世背景
曹奂出生于正始七年(246年),在曹魏的陪都邺城,父亲是燕王曹宇,祖父则是魏武帝曹操。身为曹魏宗室的曹奂,虽然受到朝廷的压制不能直接参与政务,但凭借其宗室的身份,本可以安享一生,继承父位,过上闲适无忧的生活。然而,正当他准备享受一生的荣华富贵时,曹魏的政治局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是这种变化,深刻影响了曹奂未来的命运。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击败了曹魏的大将军曹爽,牢牢掌控了曹魏的政权。从此,曹魏的皇帝成为了司马家操控的傀儡。曹魏的两任皇帝曹芳和曹髦,虽然不甘心沦为傀儡,积极与司马家对抗,然而最终都未能逃脱被废除或被杀的命运。司马家通过这种铁腕手段彻底稳固了政权,使得曹魏宗室再无力量与之抗衡。与此同时,曹魏的地方实力派在淮南起义三次反抗司马家,都以失败告终,为司马家最终的篡位扫清了所有障碍。
二、曹奂的即位
到了甘露三年(258年),曹奂年仅12岁,根据曹魏宗室的惯例,他被封为常道乡公。两年后的甘露五年(260年),大将军司马昭在处理完曹髦之后,与朝廷重臣商议,决定立曹奂为皇帝。此时,曹奂从邺城匆忙赶往洛阳,登基为帝,并定年号为景元。而曹宇,作为曹奂的亲生父亲,尽管在名义上地位高于司马昭,但随着权力的不断倾斜,司马家已经逐渐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心。
曹奂即位后,吸取了曹芳和曹髦失败的教训,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与司马家抗衡,因此决定顺从。很快,他下诏将司马昭封为相国、晋公,并赠予九锡之礼。为了避免激怒司马昭,曹奂不敢再做任何抗拒之事。司马昭虽表面上推辞这些殊荣,但实际上的权力却已没有多少人能与之抗衡。
三、曹奂的禅让
随着时间推移,司马昭凭借灭蜀之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到了咸熙元年(264年),曹奂为了讨好司马昭,晋封他为晋王,且让其位高于曹宇,几乎等同于实际的帝王。到了咸熙二年(265年),曹奂更加奉承司马昭,赠送天子才配有的十二旒冕冠、旌旗等,实际显示出司马昭已不逊色于帝王。
然而,司马昭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位,并迅速加速了篡位的步伐。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曹奂无力抵抗,只得准备将皇位禅让给司马炎。终于,在266年2月4日(壬戌),曹奂正式将帝位禅让给了司马炎,标志着曹魏的灭亡。司马炎随后建立了西晋,并将曹奂封为陈留王。此后,曹奂老老实实地度过余生,成为西晋的藩王,直至302年去世。
总结而言,曹奂无论在曹魏时期,还是在西晋时期,始终不过是司马家扶持的傀儡皇帝。他不仅没有任何实权,连一兵一卒也无法支配,面对司马家日渐膨胀的权力,他无力反抗。回顾曹奂的前车之鉴,曹芳和曹髦都因反抗司马家而遭到清除,曹奂也只能汲取他们的教训,最终顺从,直到他把皇位禅让给了司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