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美国怎么搞残“五极”中的三个?为何现在奈何不了中国?看穿底牌
创始人
2025-09-04 18:32:55
0

“五极”有哪些?美国搞残了“五极”中的三个,为什么拿中国没办法?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世界上存在五大力量中心,这五个中心分别是美国、西欧、日本、苏联和中国。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西欧、日本和苏联都纷纷陷入困境,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实力。如今,这“五极”中仅剩下中美两国。究竟美国是如何打压这些国家的,而又为何对中国束手无策呢?让我们从历史中一探究竟。

一、给糖又扇巴掌——日本的经济困境

二战将日本摧毁得几乎一无所有,作为战败国,日本在战后受到严格的军事限制,包括无法研发核武器、不能装备重型武器,甚至连基础的军队也要受到控制。然而,美国在这个时刻伸出了援手。通过援助和稳定经济的措施,美国帮助日本重建,平抑了物价,并提出了九项经济原则来确保日本经济的稳定。二战结束后,尤其是1947至1951年间,日本迎来了第一波婴儿潮,这一代劳动力为日本的经济复苏提供了巨大动力。

随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急需军火生产,这为日本带来了巨大的订单和市场需求,催生了战后经济的繁荣。日本的制造业逐渐崛起,东京塔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象征。看似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然而,实际上这也意味着日本的经济发展开始依赖美国的控制。

接着,美国与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通过干预日本的外汇市场,迫使日元升值,美元贬值。这一手段给日本的出口企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许多工厂宣告破产。通过这种方式,美国把自身的贸易赤字转移到日本身上,实施了美元霸权。随后的《美日半导体协定》更是打压了日本的半导体行业,扶持了竞争对手韩国。日本的经济和科技支柱逐渐被削弱,进入了所谓的“失去的十年”。即使进入21世纪,尽管日本依旧保持一定的经济影响力,但其始终未能恢复到曾经的辉煌。

二、多领域压榨——苏联的解体

美国对苏联的打压始于尼克松时代。表面上,美国实行的是缓和政策,推动苏联接受西方文化和经济,但这正是美国的战略之一——瓦解苏联的统一性。在卡特和里根政府时期,面对苏联的经济困境,美国加大了经济战的力度。美国通过操控国际油价,导致苏联的外汇大幅缩水。由于苏联过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油价的暴跌直接重创了苏联的经济。

除此之外,美国限制向苏联出口高科技和军事物资,从而切断了苏联发展的关键资源。苏联的经济结构长期失衡,重工业过度发展,轻工业相对薄弱,而经济封锁让苏联无力自救。美国还通过地缘政治,限制苏联在全球的影响力,迫使苏联的资源投入到无休止的冷战对抗中。

苏联在军事上与美国展开了长时间的军备竞赛,但由于经济体制问题,苏联的经济实力远远无法与美国匹敌。最终,苏联在多方面的压力下走向了解体,彻底瓦解。

三、坐山观虎斗——西欧的衰退

西欧在二战后,尤其是德国和英国两国,原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但美国巧妙地利用地理位置和资源,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通过不断向这两个国家提供武器和军事援助,美国让英德两国争斗,从而削弱了它们的国际地位。英国最终失去了世界第一的地位,而西欧的整体实力也随之下降。

美国在科技上也并不手软,它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对西欧的科技公司进行打压。例如,法国的通讯巨头阿尔斯通就遭遇了美国的长时间制裁,最终被迫被收购。美国的军事存在,使得西欧许多国家失去了军事自主权。在英国、冰岛等地驻军,确保了美国对这些国家的绝对控制。

如今,西欧的许多国家联合组成欧盟,试图共同对抗美国。然而,欧盟的力量依然不足以挑战美国,尽管它们在某些方面有所合作,但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仍然受制于美国的策略。

四、美国为何对中国无可奈何?

如今,美国的“五极”战略只剩下中美两国,然而面对中国,美国的策略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与对待苏联、日 本、西欧不同,美国如今采取的是文化侵略、经济打压和科技封锁的多重手段。在经济方面,美国通过贸易战试图削弱中国的经济,但中国凭借其经济结构的平衡性和庞大的内需市场,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实施封锁,尤其是在5G、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对华为、中兴等企业进行了制裁。然而,中国并未因此倒下,反而加速了自主研发的步伐,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更加多元化,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灵活性,因此美国的打压手段难以奏效。

在文化方面,美国试图通过宣扬“中国威胁论”来制造舆论压力,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美国的底牌已经暴露,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科技封锁,这些策略对中国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对中国来说,当前的任务就是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保持技术优势,加强产业创新。通过自主发展,中国将不断壮大自己的综合实力,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美国的策略虽强,但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学习手记|这里有我们的昨天今天...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如今,回望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公开活动...
原创 清... 清代是少数民族掌权的时期,因此其朝廷和官员的称谓自然带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从中央到地方,官职名称繁...
情境剧《国宝辽宁》 让文物从展... 由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辽宁省博物馆联合打造的情境剧《国宝辽宁》于18日晚在辽宁大剧院迎来首演...
原创 清... 百余年前,照相术从西方传入中国,带来了对现实的全新记录方式。镜头的背后,是这个古老国度经历剧变的印记...
原创 战...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山东六国被秦国所灭,六国自身也应为其命运承担相当大的责任。回望战国...
原创 舜... 舜摄政期间,天下有“四大罪人”,分别是共工、驩兜、三苗与鲧。舜对这四个罪族进行了流放和迁徙,但唯独对...
走进文化芯片,看历史和文物“活...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韶关市博物馆、韶州历史...
原创 清... “文正”是一个极为尊贵的谥号,在清朝历史中,仅有八位大臣获得过这个荣誉。无论是作为国家重臣,还是帝王...
原创 日... 日本人为什么不怕有假币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日币的制作极难被伪造,二是日本人的诚信。 日元属于合成纸...
学者马攸宁携《楼兰六百年》莅津... 王昌龄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楼兰,古代诗人投笔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