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美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超级大国,并牢牢掌握国际话语权。从美国迈向世界霸主地位的那一刻起,到今天为止,它已经击败了六个全球第二强国,其中前五个都已被美国彻底击败,分别是:英国、德国、日本、苏联和欧盟。
那么,美国是如何逐个击败这些国家的呢?它们又为何无法抵抗美国的打压呢?
首先,我们来看英国和德国。英国的强大源自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和工业革命的推动力。19世纪初,英国几乎是全球最强的国家,它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这不仅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还帮助英国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工业革命的爆发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工业化的国家。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让英国的生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综合国力也远超其他国家。
此时的美国尚未建国,仍处于部落文明时期,并且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然而,随着世界各地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英国的统治开始遭遇挑战。美国作为独立运动中的一员,也在这一波潮流中受益。它巧妙利用这一趋势,使得英国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去镇压各地的反叛,分散了其国家资源。
在此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德两国展开激烈对抗。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通过卖武器赚取巨额利润,军工企业大赚特赚,为美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当战争持续到1918年,英国和德国已经筋疲力尽时,美国才出兵加入战斗,帮助英国最终击败德国。美国的介入,有三大目的:一是确保其支持的阵营最终胜利,以便在战后建立起主导的国际秩序;二是削弱英国和德国的综合实力,自己从中获利;三是美国援助英国并非无偿,而是要求英国支付巨额借款,还要允许美国在其海外军事基地驻军。
通过这些手段,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不仅没有让战争波及本土,反而通过战争赚取了大量财富,获得了英国的海外军事基地。此后,英国的国力始终未能恢复。而对于德国,美国则通过加大打压力度,迫使其在战后的忏悔与自我反思,削弱了德国的力量。
接下来是苏联。苏联在冷战时期是美国最强的军事对手,特别是在重工业和军工生产方面,苏联的实力甚至超过了美国。因此,美国选择了引诱苏联进入军备竞赛这一陷阱。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一种旨在反制苏联的太空防御计划。为了与美国抗衡,苏联将几乎所有经济资源投向了军事和重工业领域,导致了农业、轻工业等社会经济领域的停滞,甚至出现了倒退。
苏联的经济压力最终使其在1980年代崩溃,成为美国战略博弈中的牺牲品。接下来,日本成为了美国的下一个目标。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的后勤供应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将一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了日本本土,这样既能确保物资供应,也有利于加强对日本的控制。日本在美军的帮助下迅速恢复经济,建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最终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当日本经济逐渐逼近美国时,美国感到了威胁。为了削弱日本,美国与其他四个经济大国签署了《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结果,日本的房地产和股市形成了泡沫,最终在1991年破裂,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至今未能完全恢复。
最后,我们谈到欧盟,这是与美国综合国力最接近的国家集团。美国为了遏制欧盟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首先,美国挑唆北约成员国与俄罗斯对立,从而扩大其在欧洲的影响力,并通过资本注入等手段控制了欧盟的经济。每当欧盟试图与俄罗斯或其他非西方国家建立合作时,美国便以“民主国家典范”的名义对其进行道德绑架。
此外,为了阻止欧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威胁,美国通过挑起一系列战争——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削弱了欧洲国家的经济,并不断在欧盟内部制造不稳定。正如所见,欧洲在经历这些战争后,国力大幅衰退,欧元的支撑力量也大为减弱。
面对中国,美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崛起,令美国感到威胁。近年来,美国虽然采取了多种手段试图打压中国,但效果不如预期。与之前的对手不同,中国拥有众多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自然资源、市场规模和人口数量等方面。中国的经济与军事战略空间远大于美国的预期,而其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不断壮大的消费力也使得美国在施加压力时不得不三思而行。
此外,中国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也是美国无法击破的一大优势。中国政府的战略定力使其能够坚定地推进独立自主的发展,不受外部干扰。中国的自我发展路径,凭借其强大的内循环经济和工业体系,能够在没有美国支持的情况下继续蓬勃发展。
最后,中国不同于以冷战思维为主导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合作共赢,致力于通过与世界各国互惠互利的合作来促进共同发展。美国的“价值观输出”无法对中国产生影响。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更加深入、稳定的合作关系,不论是与美国的盟友,还是与其他国家,始终秉持着互补互利的原则。
正是因为中国能够深度融入全球体系,并且坚持与各国和平共处,美国无法轻易将中国排除在外。相反,美国的“杀敌一百,自损一千”的策略,正是中美关系复杂性与稳定性的体现。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崛起已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不应逆潮流而动,而应认清现实,不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