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早就在书里写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句话道尽了人的心是飘忽不定的,把感情和希望全押在一个人身上,你就要做好付出很多,收获很低的准备。
我身边其实也有朋友,总喜欢找外在的东西当做精神支柱,嘴里却经常念叨着: “好无聊啊!”“活着没意思!”。
上学时她一心冲击高考,考完高考盼着考个好大学,大学毕业盯着考研,考研以后一头就扎进考公的大军里。

可真坐在办公室里以后,她又觉得迷茫了,他觉得往后几十年里日复一日的重复,一眼就能望到了头,失去了盼头。
后来她偶尔点开了一部电视剧,一下子就迷上了剧里的男主角。
从那之后,她的生活好像就被点亮了,追线下的演唱会,攒明星周边,买他代言的一些产品,线上还跟着粉丝们熬夜打投做数据,忙的不亦乐乎。

可是,没过几年,这位男星就因为恋爱,出轨等一些丑闻在热搜上彻底翻车,这位朋友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赶紧把手里的周边低价转手,生活又变回了以前空洞乏味的生活。
大家其实以为她会戒掉追星,但是又重新迷恋上另一个男明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的事情又重演了一遍。

其实也不难理解,从心理学角度看,当心里寄托骤然倒塌,人会重新找个替代,好让生活继续有希望,有奔头。
为啥很多人还是爱把人当成精神寄托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人能给我们情绪反馈,实实在在会动,能看见,摸得着,比虚无的爱好更有存在感。
但是说到底,我们真正依赖的不是哪个人,而是和这个人之间的感情。

这份感情能让我们在分别的时候依然能够有好好生活的勇气,可感情都是靠不住的,说变立马就变。
我们恋爱时的海誓山盟可能转瞬成空,结婚多年的夫妻也可能反目成仇,曾经形影不离的朋友,会因为各自成家而渐行渐远,就连最亲的人,也会有离开的一天,会慢慢从记忆里变淡!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客体恒常性”,是由皮亚杰发现的:小时候孩子知道玩具藏起来了还是存在的,会主动去翻找,不会觉得看不见了,就消失了,这就是客体恒常性。

放到感情里来说:就算是重要的人不在身边,或许闹腾了很大的矛盾,心理的信任,彼此的感情也不会有变化,依然能对对方有好感。
可这种状态非常的脆弱,一旦你遭受背叛,冷落,这份既定就会瞬间奔溃瓦解。
但要是把寄托放在工作的成就感上,读书带来的见识上,听音乐时的放松上,虽然没有像感情那样的情绪波动大,却不会像被人伤害那样痛彻心扉。

法国有个小说《包法利夫人》,老包法利对儿子查理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了病态的地步。
查理上中学的时候成绩刚刚有点起色,她就逼着儿子退学自学医术,还非要他娶一个45岁的寡妇。
她这样去把控自己的孩子,她以为是在保护儿子,却不知道,全方位的控制,把孩子养育成了一个软弱无能的巨婴。

查理心里却藏着对自由的渴望,挣脱了束缚,最后娶了一个性格活泼的艾玛成为妻子,对艾玛十分体贴,老包法利夫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她觉得儿子背叛了自己的爱。
这种状况从心理学上讲叫:“情感依赖症”,这类人完全把自己的幸福与否绑定在别人身上。
别人一旦满足不了自己的期待,他们的精神心态就会奔溃,陷入到焦虑内耗情绪当中,抑郁和空虚。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交到别人手中,实在是一件特别傻,风险特别高的事情。
要是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嗯价值从哪里来,你不妨问问自己: “到底什么事情,能让我打心底里开心呢?”
我有个粉丝他的话很有意思他说: “人就得有一大堆爱好,看小说,追剧,追够了真人可以追虚拟角色,做手工,爬山,喝茶,写字,画画,一圈下来,永远不会觉得无聊…”

存在主义心理学上说:“孤独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境遇,人跟人之间总有跨不过去的距离,没人替我们活着,也没人替我们找到活着的意义,我们害怕的从来都不是失去某个人,而是怕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永远陪着谁,与其把希望寄托到某个人身上,不如把稳自己的方向盘,你的快乐应该由你自己去创造, 把精神寄托放在那些不会变心的物或事上,才能活的踏实,自在!

说说你们的精神支柱呗,核桃,钓鱼,游戏,养鱼,写字,吟诗作画,养生,爬山,乐高,刷视频,运动,音乐,阅读书籍。
我想要纠正的是:“旅游,钢琴这些不算爱好,因为谁都有花钱的爱好”
感恩您的阅读!
下一篇:牛弹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