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汉永元九年(97年),西域都护班超遣掾吏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意图建立直接外交联系。然甘英行至波斯湾而返,未能达成使命。本文以《后汉书》为核心史料,结合中西交通史研究,探讨此次出使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分析汉帝国与罗马直接交往失败的原因。
一、班超经略西域与遣使动机
东汉和帝时期,班超已平定西域诸国,重建都护府,汉廷威德远播。据《后汉书·西域传》载:
> “(班超)居西域三十一岁,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此时,西域商路畅通,安息(帕提亚帝国)作为中间商垄断丝路贸易,汉廷欲突破其限制,直接与罗马通使。班超遣甘英西行,实为东汉经略西域的延续,亦符合汉帝国“远抚外夷”的外交传统。
二、甘英西行路线与受阻始末
甘英自西域都护府(今新疆境内)出发,经鄯善、于阗,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进入安息境。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今伊拉克一带)。临大海(波斯湾)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安息人夸大航海风险,致使甘英却步。现代学者多认为,安息刻意阻挠汉使,旨在维持其对丝路贸易的垄断。
三、历史影响与评价
1. 未能实现汉罗直接交往
甘英之行为古代中国最接近罗马的一次官方使节活动。若成功,或可改写东西方交流史。然因安息阻挠,汉廷与罗马终未建立直接联系,直至《后汉书》所载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方有罗马使节抵华。
2. 甘英使行的史料价值
甘英虽未至罗马,但其行程记录成为汉人认识西亚的重要资料。《后汉书》所载条支、安息等地风物,多源于此行。
3. 安息的中介角色
此事揭示古代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安息作为中间商,既依赖丝路获利,亦有意隔绝汉与罗马的直接接触,以巩固自身商业优势。
四、结论
甘英出使大秦,是东汉经营西域的重要一环,亦反映古代欧亚大陆长途贸易的博弈。其失败非个人之失,实因安息利益使然。然此行使汉人对西域以西认知深化,为后世中西交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