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位于辽宁省的西北部,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地级市,一直以来都是多个王朝交替管辖的地区。虽然在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它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范畴,但也有少数几次是中原王朝直接管理的边塞地区。
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契丹族建立国家后,辽代统治者开始将俘获的中原汉人和东北的渤海人迁徙到阜新一带,并在此地设立了头下军州。到了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公元983年—1031年),阜新地区已经拥有了超过3万户的居民,人口达到30万,并且兵员多达56900人。由此,这里成为辽朝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并且作为辽朝的后方基地,阜新也逐渐成为契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杨家将”的故事源自北宋初年,并在宋朝中期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该故事讲述了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如何英勇捍卫家国的动人事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了解“杨家将”故事的途径多为评书和影视作品,且通常与北宋与大辽之间的地缘战争密切相关。在这个背景下,“杨家将”的对手便是以契丹萧太后为代表的辽朝统治者。
但令人好奇的是,关于杨家将和阜新的联系似乎一直没有明确的记载。实际上,通过考古学家的努力,阜新地区发掘了多个辽代遗址,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腰衙门的“辽晋国夫人墓”、清河门地区的“佐移离毕萧相公”墓群、卧凤沟的“辽国许王墓”等重要辽墓。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贵族和普通百姓的墓葬,其中包括图古辞、萧仅、萧旻、萧德让等人的墓葬。此类发现无疑为阜新在辽代的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线索。
那么,杨家将是否曾经在阜新这一地区战斗过呢?有一次,我随朋友参观了阜新蒙古自治县紫都台的平顶山,这座山四周地势险要,山顶平坦,曾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我们看到,山上至今依然留有明显的战场遗迹。朋友告诉我,杨家将曾在这里与敌军交锋,但可惜并没有史料加以证实。
而在距离阜新市北部约三十公里的红帽子镇,古城遗迹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史料中称此城为成州,早期被称为睦洲。红帽子镇的塔山上,至今还保留着一座辽代的古塔,现被称为睦洲塔。关于睦洲城的传说流传甚广,传言这座城市曾由契丹萧太后赐给她的长孙女岩母堇,并以此希望她与丈夫的关系和睦。然而,由于宫廷的权力斗争,岩母堇的婚姻悲剧而告终。这个传说进一步表明,阜新在大辽时期的重要地位。
另外,还有一篇网传的文章提到,在阜新县大板镇衙门村北的平顶山上发现了古城墙及防御工事。据说这座古城最早建于唐朝,而辽代时期仍然被使用。事实上,在1949年,平顶山就曾出土了晋国夫人墓志铭,记载了晋国夫人之夫耶律休哥长子耶律元的事迹。而在1999年,平顶山再次出土了耶律奴的墓志铭,经过释译,得知耶律奴为耶律休哥的孙子,墓志中明确提到“葬祖父宋国王之茔平顶山之顶”,这表明平顶山一带是耶律家族的墓葬群。所有这些出土的文物和遗址,似乎为阜新在辽代的历史背景提供了更多线索。
此外,在阜新县塔营子,也有一座辽塔,周围的古城被称为懿洲,显然是辽代的核心区域之一。懿洲与睦洲在地理上遥相呼应。从这些遗迹和出土文物来看,阜新地区无疑曾是激烈战斗的战场。虽然没有直接的史书记载,但从这些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推测,杨家将的征战很可能波及了阜新地区。
最终,虽然“杨家将”的故事来源于传说和文学创作,但研究人员指出,历史上契丹人最早便是阜新地区的开发者。辽代时期,阜新是政治、文化、经济的核心之一。若说宋朝征战大辽,其中必定有以“杨家将”为代表的部队,曾经攻打过阜新一带。
尽管这些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了近千年,相关的史书记载难以找寻,但从古城遗址和出土文物来看,阜新作为辽代的核心区域,的确承载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后人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1)阜新在辽宋时期是“一线城市”(作者阜新老郭)
2(2)(4)(阜新与“杨家将”有渊源(作者李丹)
3(3)耶律休哥葬身阜新北平顶山(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