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自然灾害,通常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指的是1959年至1961年间,由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导致全国范围内粮食及副食品严重短缺的危机。这一时期,我国有五个省份遭遇了较为严重的饥荒危机,具体包括山东省、四川省、甘肃省、安徽省和河南省。
在甘肃省,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艰难时期,张仲良担任省委第一书记(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当时,甘肃的状况极为严峻,同一时期,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心系甘肃,希望提供帮助。然而,张仲良却拒绝了这种援助。那么,张仲良的身上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回顾解放战争期间,张仲良主要是在西北地区奋战,担任了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的政委。后来,当第四纵队改编为第四军时,他依然继续担任政委。在这一过程中,张仲良指挥参与了瓦子街、西府、扶眉以及兰州、进军青海等多场重要战役,为解放西北付出了巨大努力,是奠定新中国基础的重要人物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张仲良留在西北继续服务,担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及青海省委书记。当时的中国刚开始重建,面临着诸多挑战,张仲良积极带领青海人民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努力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稳定了新建立的政权。
在1954年,张仲良调任甘肃,担任省委第一书记,负责全面领导甘肃的工作。在这个阶段,甘肃正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而在张仲良的领导下,该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达到了高潮。不久之后,“大跃进”运动接踵而至,张仲良在这一方面表现得非常积极。
然而,“大跃进”运动却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撕裂了经济结构,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同时,大规模的“炼钢铁”行动更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使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紧接着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
在三年自然灾害的这一特殊时期,甘肃受灾尤其严重,许多百姓饱受饥饿之苦,无法温饱。正因如此,张仲良也因责任问题被降职,从第一书记转为第三书记。1961年1月,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张德生非常关心甘肃的情况,特意对张仲良表示:“如果甘肃缺粮,陕西可以予以支援。”
张德生作为甘肃的第一任省委书记,心中对甘肃充满了深厚的情感。被调往陕西后,他看到甘肃遭遇的严重灾害倍感痛心。尽管此时陕西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但相比之下却要好得多。因此,张德生决定询问张仲良是否需要帮助。但张仲良却毅然拒绝了这种援助,并幽默地回应道:“若陕西缺粮,甘肃可以支援。”
在张仲良拒绝后,张德生便没有再次坚持。同时,甘肃的形势也日益严峻。不过,幸好在1962年召开了重要的七千人大会,领导层开始意识到“大跃进”的失误,并努力加以纠正,局势因此开始逐步好转。七千人大会后,张仲良也反思了自己的错误,展现出承担责任的勇气,多次进行自我检讨,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张仲良常常说:“人不应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能够承认并改正错误,会得到群众的谅解与支持。”此后,他被调任至江苏,担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务。在那十年的特殊时期,张仲良也遭受了严重的迫害。之后,他依旧在江苏工作,并担任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以及江苏省人大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直至1983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