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平津战役纪念馆与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4日联合举办别开生面的“天津战役循踪?薪火青年说——五四青年节‘馆校联讲’行走思政课活动”。思政课教师与青年学子循着当年的战斗足迹,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感悟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伊始,一段阐释平津战役在解放战争中关键历史地位的讲述为活动拉开序幕。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理论宣讲团以“秋毫无犯”锦旗为切入点,将人民至上的理念娓娓道来。随后,师生们沿着如今的南开区青年路而行,走过西营门桥战斗遗址、小西营门战斗遗址、和平门战斗遗址开启沉浸式学习之旅。
“西营门是攻入天津的主要突破口。1949年1月14日,担任突击任务的东北野战军第38军113师337团1营3连开始突破,在1排副排长王玉龙的指挥下,1排连续3次爆破成功,王玉龙还在机枪手的掩护下成功登上城墙,举起红旗。”平津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叶浩林动情地说,“红旗是进攻的指引方向,也是敌人炮火最集中的地方。敌人见我军红旗插上城墙,就开始丧心病狂地向红旗手射击……王玉龙身负重伤,但仍然紧紧地握住红旗,高举于城头之上。最终,王玉龙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的时候年仅24岁。”
叶浩林说,王玉龙牺牲后,他所在的排便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如今的“王玉龙排”是32138部队的装甲步兵排。“此前,王玉龙排的排长发现,关于王玉龙插红旗的地点资料上有的写西营门,有的写和平门,于是就来到天津走访。而后他查到1949年1月《天津日报》记载的位置是‘44号大碉堡左侧’,根据平津战役纪念馆所藏的《三师天津市西沿“三庆营门南北段”攻坚战斗部署图》,进而确认了地点是在小西营门,也就是今天三庆营门。”
一路行进,一路聆听。耳边是战火纷飞,是坚定信念;眼前是城市美景,是日新月异。参与活动的大四学生王聪、李欣瑶感慨万千:“这些地方以前是……的战场,现在是安居乐业的家园。没有当初的付出与牺牲,就不会有如今的美好。毕业在即,我们也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希望能把天津的红色故事融入课堂当中,通过那些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历史,引起大家的共鸣,为传承红色精神贡献力量。”(天津日报记者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