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兴邦是亘古不变的历史定律。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以姜太公、管仲、晏婴为代表的齐国政治家,将廉政建设从单纯的道德约束上升为治国方略,开创了“法治为基、制度为体、教化为用”的廉政文化范式。稷下学宫汇集诸子百家,将廉政讨论推向哲学高度,形成了“以民为本、尚贤节用”的思想精髓。这种廉政传统不仅铸就了齐国冠带衣履天下的强盛局面,更是成为中华廉政文明的重要源头。
廉政,一脉相承的追求
姜太公是齐国的开国之君,也是齐文化廉政思想的开创者。他的廉政思想主要记载于《六韬》一书中,核心内容是正己化人、以身作则、以廉选贤、以廉察吏。姜太公首次对君主明确提出廉政方面的要求,为在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中倡导廉政之风、实施廉政措施奠定了基础。在官吏队伍廉政建设、依法促廉、爱民施政等方面,姜太公提出了很多新颖务实的观点和措施。在姜太公的治理下,齐国很快由一个盐卤穷僻之地变为富庶殷实之国,为后来齐国称霸提供了全方位的有利条件。
管仲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从公元前685年开始,管仲辅佐齐桓公40余年,务实变革,勤廉善政,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成了春秋首霸的宏伟大业。管仲的廉政思想主要记载于《管子》一书中,他首次赋予“廉”全新的政治含义,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理论,创造性地把“廉”与政治联系起来,将“廉”作为治国的基本纲领。管仲辅政称霸的过程,也是对齐文化廉政思想的实践发展过程。
晏婴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齐景公时为国相,辅政五十余年。晏婴以清廉节俭、忠君直谏著称,他的廉政思想主要记载于《晏子春秋》一书中。晏婴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廉政”的概念,倡导廉为政本,注重构建廉洁的官吏队伍,崇尚清廉节俭并躬身力行作廉洁表率。晏婴认为,为政者清正廉洁的品行如同清清流水一样,只有保持清澈,才能长久奔流。晏婴强调,廉洁是为政的根本所在,是官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做事干干净净,为官才能不怒自威。晏婴一生清廉节俭,衣求蔽体而不求华美,食求温饱而不搞浪费,住求栖身而不好奢华,车以代步而不求炫耀,为齐国节俭风气的形成作出了表率。
公元前391年,齐国进入田齐时期。齐威王、齐宣王都是有作为的君主,齐威王以“铁腕肃吏”著称,他重视法治,依靠严明的法治奖廉惩贪。他还提倡节俭,禁止奢靡,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廉政建设。
晏婴轻车简从,以俭率下(AI制图)
标杆端正了,影子就端正
齐文化廉政思想不仅有清晰的发展脉络,还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从道德性约束、制度性预防、法治性保障、文化性浸润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健全的体系。
晏婴辅政时期,他作风简朴,以俭率下,主动降低自身出行规格,规定大夫级官员不得使用四马驾车,由此节省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改善。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使齐国官场风气为之一新,形成了“百官节用,府库充盈”的良性循环。
管仲主政时期推行“四民分业”政策,看似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实则暗含廉政深意。通过士、农、工、商四类职业的世袭化分工,既保证了社会生产的专业化,更从根源上杜绝了权力寻租空间。工匠不得转业为官的规定,有效切断了工商业资本向政治领域的渗透渠道。
在财政管理领域,管仲设立“轻重九府”财政体系,建立“三官”(大田、大行、大谏)相互制衡的监察制度。出土的齐国“节墨之法化”刀币显示,中央统一铸造的货币均刻有监造官员姓名,这种责任追溯机制有效遏制了地方官吏的铸币贪渎行为。
《管子·法禁》明确提出“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将法治精神注入廉政体系。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守法守令十三篇》显示,齐国法律对官员受贿设定“镒金之刑”,即受贿金额达一镒(20两)即处极刑,这种严苛立法远超同时期的其他诸侯国。
稷下学者慎到提出“官不私亲,法不遗爱”的法治主张,田骈倡导“齐万物以为首”的平等理念,这些思想结晶被吸收进《管子》的法律体系,形成了“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法治原则。临淄出土的“节墨铜斧”刑具,其形制规格与典籍记载完全吻合,印证了齐国“刑上大夫”的法治实践。
稷下学宫作为百家争鸣的核心场所,其廉政讨论具有鲜明的思辨色彩,将廉政建设提升到了哲学高度。淳于髡“酒极则乱,乐极则悲”的讽谏,揭示出欲望节制与廉政建设的内在关联。荀子“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的理欲之辨,为廉政建设提供了人性论基础。他主张“明分使群”的礼治思想,强调“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的分配原则,这些理论建构使齐国廉政文化获得了哲学支撑。荀子用“标杆端正了,它的影子就端正”的比喻,生动阐释了上行下效的廉政传导机制。
穿越千年的生命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齐文化廉政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从姜太公的“廉为政本”到管仲的“以廉理政”,从晏婴的首提“廉政”,再到齐威王的“铁腕肃吏”,齐国历代君臣用他们的实践和智慧,形成了“廉为政本、勤俭持政、以法治国、以人为本”的廉政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强调了廉洁的重要性,要求政府公职人员尽职尽责,不得以权谋私。同时,齐文化倡导节俭、勤俭精神,反对奢侈浪费,这对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国家和人民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这种廉政思想体系在当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先进性,放到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齐文化中的廉政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厚的文化滋养。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强调廉政建设要以人民利益为依归,这与当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晏婴倡导的“节用”思想,主张节俭治国,反对奢靡浪费,对当前反对“四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稷下学者们强调的“义利之辨”,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时刻坚守廉洁底线,面对利益诱惑时,要保持清醒头脑,作出正确选择。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学习齐文化的廉政思想,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廉政的重要性,更好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汲取齐文化“制度防腐、道德倡廉、法治护廉”的治理智慧,对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具有特殊意义。制度防腐能够从源头上堵塞漏洞,让腐败行为无机可乘;道德倡廉能够从思想层面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腐败;法治护廉则为廉政建设提供了坚实法律保障,对腐败行为形成强大威慑力。
齐文化的廉政思想,既是历史的传承,也是时代的呼唤。它穿越千年而来,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从齐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廉洁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让现实社会更加风清气正。(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伊茂林)
来源:博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