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东北部,有一座名叫纽卡斯尔的城市,这座城市最著名的莫过于它的足球俱乐部——纽卡斯尔联队,曾四度夺得英超冠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里的圣约翰公墓里,竟埋藏着五位清朝水军士兵的尸体。
听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感到困惑:清朝的水军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的公墓里?我们知道,清朝的水军大多数都在中国的沿海或其他地方牺牲,那么这些士兵又是如何来到英国的呢?今天的文章将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带大家一起探寻这五具尸体背后的真相。
强大的“大英帝国”——英国,在占领了印度后,将其变成了世界的“鸦片工厂”,随着鸦片产量的激增,英国为开辟更多市场,便把目光转向了当时的清朝。于是,英国海军屡次在广东沿海挑衅清朝。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英国随即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政府派出了47艘军舰,向清朝发起了进攻。这些英国军舰每一艘都是由钢铁铸成的,面对如此强大的舰队,清朝的木船自然无法匹敌。很快,清朝便败下阵来,无奈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中国人民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生活在战争和动荡之中。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清政府,终于意识到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清政府决心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现代化水军。在英国顾问赫德以及国内一些大臣的建议下,清政府花费了约六七十万两白银购买了“阿斯本舰队”,这支舰队由7艘军舰和2艘供应船组成,装备了40余门火炮,可搭载500名士兵。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虽然这支舰队名义上是清朝购买的,但舰队的舰长和各船船长全由英国人担任。这些外国船员根本不听从清朝的指挥,甚至向清朝政府索要巨额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最终决定退还“阿斯本舰队”,清朝海军建设的第一次尝试就此失败。
但李鸿章、沈葆桢、左宗棠、曾国藩等一批具有远见的大臣并没有放弃,他们认识到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的迫切性。于是,李鸿章上书请求朝廷批准组建一支全新的海军。
获得批准后,李鸿章迅速着手海军建设。为了组建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必须培养出一批能够操控外国军舰的军官。于是,李鸿章决定在国内培养海军人才。
然而,军舰从哪里来呢?最初,清政府打算自己建造军舰,左宗棠成立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也改为军舰生产基地,但由于技术落后,清朝依然只能制造木船。
同治十三年,日军攻打台湾,清政府派出了新组建的海军与日军交战。面对日军的铁甲舰,清朝的木船显得十分脆弱,不久后便遭遇惨败,这又一次打击了清朝海军改革的信心。
意识到科技差距的巨大,李鸿章决定再次向国外购买军舰。通过赫德的帮助,清政府再次向英国购买了四艘蚊舰。1876年11月,这四艘军舰成功交付给了清朝,并由中国水手操控。
显然,这四艘蚊舰并不足够。清政府继续加大投入,购买了更多的蚊舰,以及“扬威号”和“超勇号”两艘巡洋舰。在重金投入下,清朝的海军舰队逐渐壮大,海军实力不断提升。
1881年,李鸿章派丁汝昌带领士兵前往英国迎接“扬威号”和“超勇号”。由于当时的船只动力远不如今天,行程需要数月之久。漫长的航程加上风吹日晒、营养不良,船员中很多人都患上了晕船症,甚至有士兵在途中因病去世。
当丁汝昌到达英国时,却被告知船只交付延迟。身处异国他乡,丁汝昌也只能耐心等待。遗憾的是,那些在旅途中去世的士兵无法等到回国安葬,于是丁汝昌决定将他们安葬在英国的一处公墓。
当“扬威号”和“超勇号”顺利返回中国后不久,丁汝昌再次接到李鸿章的命令,要求他再度前往英国取回新舰。这一次,丁汝昌再次带领士兵出发,途中又有三名士兵因病去世,他们被安葬在之前两位士兵旁边。
因此,英国土地上首次有了五位中国士兵的墓碑,且这些墓碑面向东方。最初,曾有友人帮助打理这些坟墓,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墓地逐渐荒废,连墓碑上的字迹也几乎难以辨认。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中英双方的合作,确认了这五座墓碑确实属于清朝的水军士兵。英国政府重新修缮了这些墓地,时至今日,偶尔有留学生前往拜访,为这些为国家献身的士兵献上鲜花。
新修的墓碑在阳光下格外庄重,它们依然面向东方。虽然这些士兵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但他们的生命和奉献永远铭刻在这片异国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