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中,孔子无疑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常见的孔子形象,通常是温文尔雅,和颜悦色,充满智慧的长者。然而,现实中的孔子不仅仅是以理服人,他还擅长“物理说服”。
《吕氏春秋》里有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意思是说孔子居然能凭借一己之力抬起古代沉重的城门大木头。这份力量的背后,不仅是他精湛的技艺,更是他坚韧的体魄。史记还提到,孔子的身高为九尺六寸,如果按照汉尺来算,他的身高差不多是2.2米,几乎与姚明的身高相当。即便按照当时鲁国的标准来计算,孔子的身高也轻松突破了1.9米。
对于现代人来说,孔子的身高几乎不可想象。而如果我们将视线转向古代普通人,身高又是如何呢?
如果你曾到西安参观过兵马俑,那么你一定会对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的雄威感到震撼。秦军凭借着这支强大的军队横扫四方,一统六国。兵马俑就是根据秦军的将士们制作的,每个俑的身高大约在1.7米左右,部分武士俑甚至达到了1.8米以上,这样的身高放到今天也是高个子。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些兵马俑的高度只是工匠们为了美化秦军的形象而故意夸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例如,长平之战中,秦国名将白起曾坑杀赵国40万降卒,这个事件至今仍能从考古遗址中找到大量的尸骨坑。根据对这些遗骨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对保存较好的肱骨的测量,发现当时赵国士兵的平均身高大约为1.7米。而这一时期,赵国和秦国同属一个时代,人种相似,饮食相仿,因此这也可以作为参考,证明秦国士兵的身高并不夸张。
有趣的是,古代的身高在地域之间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北方人普遍身高较高,这与当时经济和人口的集中在北方有着密切关系。而南方许多地区相对落后,生产力不足,身高自然较矮。
如果说秦朝的士兵身高可以作为参考,那么汉朝的情况又如何呢?尽管没有像秦朝那样的兵马俑或者战场遗骨可以直接做对比,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彭卫研究员通过史料以及汉代墓葬的考古发现,推算出汉代男性的平均身高依然维持在1.7米左右。这个身高数字和秦朝大致相同,显示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遵循这个“平均水平”。例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尽管出身南方,身高却达到了八尺二寸(约合1.9米),他的身高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个巨人。项羽身高的特殊性,显示出即使在南方,也存在个别异常高大的例外。
很多人可能会问,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天天吃肉、摄取大量蛋白质,他们的身高是否应该比农耕民族更高呢?
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现代牧民之所以能够频繁食用肉类,是因为科技进步和畜牧技术的发展使得肉类供应充足。然而,古代的游牧民族的生产力却远不如农耕社会高效,他们的主食是乳制品,一年也只能吃到有限的肉类——多为老弱的牲畜,甚至一年下来吃的肉量远不如农耕民族。
秦朝统一六国后,开始了北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并且贯彻了“亡秦者,胡也”的言论,显示出秦人身体素质的强大。秦朝的军队不仅是最强大的,也是最有战斗力的,而秦人自身的身高和力量无疑是当时最为强悍的。
同样,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强大武力,并且在多个方面得以延续和发展。特别是在与匈奴的冲突中,汉朝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武帝通过聘请卫青和霍去病等军事将领,最终打击了匈奴的威胁,而其中霍去病更是以“突袭千里、孤军深入”而著名。
虽然汉朝没有像秦朝那样的大型兵马俑来为我们提供具体的身高数据,但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研究,我们依然能推测出当时汉军士兵的平均身高。
此外,汉朝并非随便什么人都能参军,士兵通常需要来自富裕家庭,并且从事受社会认同的职业。只有这些家境较好、素质较高的“良家子”才有机会服役。正因为如此,汉朝军队的战斗力也常常被认为是远超匈奴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朝末期,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鸦片战争后,清朝一直处于被列强压迫的状态,台湾被割给日本,香港岛和外东北也相继割让,赔款不断。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身高也经历了显著的下降,平均身高降至1.6米左右。
这一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王朝在清朝时期已高度集权,压榨民众,导致社会贫困,民众营养不良,身高自然受到影响。这也是清朝军队战斗力不强的原因之一。
与清朝相比,秦汉时期无疑是一个强盛的时代,秦朝不仅征服了北方的匈奴,还打击了南方的百越。而汉朝也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强盛,不仅在外敌面前无所畏惧,也展示了其内部的强大。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走出了屈辱的阴影,综合国力逐渐提升,2023年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达到了1.73米,展现出与古代相比的巨大的进步。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未来,正如古代“汉”字的含义那样,注定要如同天汉银河一般璀璨夺目,遥远的星辰大海正等着我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