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岳飞一直被视为南宋,甚至是两宋时期的第一名将,是南宋的战神般人物。我们在阅读《宋史》时,可以看到岳飞几乎是战无不胜,几乎没有败绩。然而,金史中的记载却完全不同,反而写了岳飞不少败仗,几乎很少提到他取得过胜利。为什么对同一个人物的记载如此不同呢?显然,这其中必定有问题。那么,到底是《宋史》在过度吹捧岳飞,还是《金史》故意贬低他呢?
与《宋史》将岳飞单独列传的详细记载不同,《金史》中关于岳飞的记载很少,几乎不引人注意,提到他的地方都是匆匆带过,而且全是描述他失败的战役。 金史中岳飞的第一次败绩出现在1129年,当时金军南下,准备捉拿赵构。金将兀术带领大军攻入马家渡,打败了岳飞、刘立和路尚等人,夺走了大量粮草。实际上,这场战斗发生在马家渡,而不是《金史》中所说的采石。因为在采石一带,宋军曾成功抵抗了金军,金军无法渡江,因此转攻了防守较弱的马家渡。虽然宋朝宰相兼统帅杜充带领了六万兵力,但他并没有立即出兵,而是在金军成功渡江后才派遣都统陈淬和戚方带领三万宋军迎战。这场战斗进行十多回合,结果难分胜负。在关键时刻,负责支援的后军指挥官王燮率领的一万多兵力临阵逃脱,导致陈淬战死,最终宋军溃败,岳飞被迫撤退。但需要注意的是,岳飞并不是这场战斗的主力,他只是陈淬旗下的众多将领之一。即使所有兵力都平均分配给岳飞,他也只指挥不到两千兵力。因此,岳飞并不应为这场战败承担主要责任。但《金史》却故意忽略了杜充和陈淬等人的角色,将失败归咎于岳飞,这一点十分值得深思。 接下来,《金史》提到岳飞的第二次败绩,记载在完颜昂的传记中。金史称天眷二年(1139年),岳飞带着十万兵力,声称有百万之众,进攻东平。东平的金军只有五千人,完颜昂带领精兵布阵,还在树林中布置了疑兵。岳飞因而不敢进攻,经过几天的对峙后退兵。随后,岳飞又攻打邳州,城内兵力仅有千余人,守将害怕,便向完颜昂求援。完颜昂向守将透露了邳州防御的一个漏洞,岳飞无奈只得撤退。然而,这一事件本身就显得十分荒诞。东平位于山东,邳州则在江苏,而岳飞的军队驻扎在鄂州,距离这两地遥远,再加上后勤运输的距离,岳飞十万大军从湖北经过河南和安徽,跨越如此大的范围,不仅让人疑惑其真实性,而且《金史》所描述的天眷二年也是错误的,因为这时金国与宋朝已经达成议和,根本没有发生战争。因此,这个故事既不合逻辑,又充满了虚构。 岳飞的第三次败绩再次出现在没有实际战事的1139年,《金史》称金将仆散浑坦与岳飞对抗,浑坦带领六十骑深入敌军,发现并打败了岳飞的运粮队。对于一个大将来说,打败一支运粮队的战果显然不足以成为大书特书的内容。这看起来像是《金史》为了凑数而虚构的战绩,显得相当可笑。 接下来,岳飞的第四次败绩记载出现在金史中,讲述了完颜阿鲁补与岳飞之间的对战。阿鲁补带领金军连续击败岳飞,并夺回了许、颖、陈等州的控制。这一事件显然有许多错误之处,尤其是岳飞的军队并没有在这些地方进行过战斗,而《金史》却硬是将其归咎于岳飞,说明其史实并不可靠。岳飞的第五次败绩同样出现在《金史》中,描述了完颜宗秀带领金军在亳州与岳飞交战。金军成功击败了岳飞的军队。但同样的问题存在,岳飞并没有出现在这些地方,而《金史》却将这些败绩归咎于岳飞,进一步证明金史中的许多内容不可信。 综合来看,《金史》几乎在每一处提到岳飞时,都将其描绘为失败者、退缩者,甚至虚构和夸大其败绩。奇怪的是,《金史》将岳飞摆在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这显然意味着金人对岳飞的存在感到威胁。为了削弱岳飞的威望,他们不断编造并夸大岳飞的失败,而这种做法反而暴露了金人对于岳飞的畏惧。 通过这些记载,不难看出,《金史》中的许多内容并不可信。每一次提到岳飞的败绩,实际上都在无意中证明了岳飞的战力和影响力,也证明了金人对岳飞的恐惧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