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朝的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但军政相对孱弱。在北宋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东京汴梁,即是河南开封,作为国都,开封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后来北宋被金朝所灭,康王赵构被迫南渡,从此偏安一隅,全国的经济中心也由此向南方转移。可以说宋朝经济状况和重文轻武的国策息息相关。所以,要了解宋朝后期的经济,还需要从北宋的军政特点开始说起。
宋朝的军政策略
1、吸取唐朝的教训,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众所周知,唐朝的覆灭是因为军权分散,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最终导致繁镇割据,乃至于天下大乱。例如《唐语林》言:“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赵匡胤建立宋朝,正是吸取了唐朝的教训,杯酒释兵权即是明证。因此从宋太祖开始,即确立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
关于宋朝的国策,概括起来共有二端。第一是中央集权,中央的权利极大,包括军事,政治,财政和法度诸多方面,地方的权力很小。凡遇事体,无论大小,需要层层报知朝廷,一体裁度。这样就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这种策略在太平时期尚可,一旦遇到军情要务,就会捉襟见肘,疲于应付。
第二是提倡文人治国,严禁武人干政。如《宋史》记载:“诏立诸路更戍法,旧以他路兵杂戍者遣还。”所谓更戍法,就是京都禁军和地方军队轮流换防,但只换兵不换将,这就导致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尴尬局面。如此一来,真正遇到战事,将领就很难做到知人善任,更不用说合理的派兵遣将了。这些政策都是宋朝军事积弱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宋朝一直都饱受外族的侵扰。
2、宋朝的外患
中央集权可以充实朝廷的掌控权,也会削弱边防的军事实力。所以从北宋到南宋,一直都饱受外族的侵扰。首先是北方的辽国,北宋之初,宋辽在边境上的冲突未曾少歇,比较著名的有高粱河之战,如《辽史》记载:“沙等与宋兵战于高梁河,……宋主窃乘驴车遁去。”两国间的战争互有胜负,宋朝对此也是十分困扰。
其次,在宋朝的西北方有西夏国,开国皇帝李元昊联辽抗宋,多次进犯宋朝边界。宋朝一再忍让,更是助长了西夏的野心。终于在康定元年爆发了三川口之战,西夏大兵压境,《宋史》记载:“夏人寇边,众号数万,兼济将兵千余。”这场战役宋朝大败,最后依靠天时之利才勉强保住延州城。除此以外宋朝还要面对后金和蒙古的威胁。外患不断,最终力不能支,北宋终被金朝所灭。
北宋灭亡,政治中心向南迁移
1、联金灭辽,引狼入室
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现状使得朝廷难以振作。面对外敌的挑衅,往往采取媾和的策略,能息事宁人便不会付诸武力,这是典型的畏难心理。比如《宋史》记载:“庚午,遣武义大夫马政由海道使女真,约夹攻辽。”按道理来说,一强二弱,宋辽理应联手抗金才对,可是长久以来,宋朝外战不利,已经大大影响了战争自信。所以当朝者只想附着在后金的背后,以求暂安。殊不知宋朝与辽毗邻,辽国既灭,金人便成了宋朝最大的敌人。联金灭辽无异于开门揖盗,引狼入室。
2、屈辱求和,康王南渡
宣和七年,金兵侵宋,不到半年时间便包围了开封,由此可见宋朝的衰弱。国难之际,朝廷无力抵抗,只能纳币饵敌。但金人贪得无厌,勒索无度,最终攻破了开封城,甚至将徽、钦二帝也抓了俘虏。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变。经此一役,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先是逃亡南京即位,建立了南宋政权。面对金兵的追击,一路逃奔临安,向金人屈辱求和。据《续资治通鉴》记载:“今以守则无人,奔则无地,……见哀而赦己。”赵构为了偏安一隅,不惜公开乞求金朝不要再向南方进兵,至此宋朝的政治中心向南迁移,已成为定局,临安成为南宋的都城。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和文化的南移。
宋朝的经济中心被迫南移
其实自从西晋末年,衣冠南渡以来,江南便成了富庶之地。只不过后来的隋唐统一全国,政治中心都设在北方,所以促进了北方的经济繁荣。而北宋也可算是大一统王朝,国都也在北方。到了建炎南渡之后,经济文化的重心随之转移,也就理所当然。
1、宋朝的经济形态
宋朝的经济仍以农业为主,虽然国土面积不及汉唐,但宋朝的耕地面积却并不算少。据《文献通考》记载:“治平年间,天下垦田三千余万顷。”由此可见,宋朝耕地比唐朝还要多,即便这项数据有所夸张,也足可证明当时农耕的规模之大。又据《奏救荒事宜状》:“每亩出米二斛。”宋朝二斛为一石,这个亩产量和唐朝不相上下,所以论总的粮食产量,宋朝甚至超过了唐朝。
此外,宋朝的商业非常繁荣。据《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宋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至神宗熙宁六年,已增至六百余万贯。”可见在北宋初期,全国的商业发展之迅猛。能够支撑如此庞大的商业规模,一方面是农业产量的稳定,另一方面则依赖于手工业的发达,如瓷器、造纸、印刷、造船业等等。
这些行业中,很多都是依皇室而兴盛。开封是北宋的首都,士大夫和皇室成员多集中于此,所以开封是政治文化中心,文人墨客云集。这就带动了造纸和印刷业的发展。又如宋朝官窑遍布全国各地,但以开封官窑和汝州官窑最为著名。但随着政治变动,首都南迁。这些行业都随之向南方转移了。
2、宋朝经济中心是如何南移的
宋朝南迁后,经济中心随即向南迁移。首先就是人口的迁徙,据《宋史》记载:“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大量来自北方的衣冠贵族相继南下,南宋有很多文臣武将都来自于北方,比如抗金名将岳飞。此外南下大军中,文人墨客也有很多,较为著名的有辛弃疾和李清照。由此,南方的社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促进。
其次,随着江南地方人口剧增,对手工业品的需求也逐渐扩大,因此吸引了很多从北方来的手艺人,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手工技巧,随着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南宋在杭州设立了织锦院,仅工匠就有几百人之多,比如《蜀锦谱》记载:“募军匠五百人织造,……设机百五十四”这还只是一家的规模,据记载,当时仅在苏杭一带,类似的织锦院就有数家之多。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此可见南宋手工业的发达。
再次,皇室迁到临安以后,很多制陶和造瓷场所也随之南迁。比如北宋的汴京官窑就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则是南方新建的官窑,如《垣斋笔衡》曾经提到:“后郊坛下别立新窑,谓之郊坛官窑”。文中所提到的就是南宋时第二大官窑,建于临安,也即是今日的杭州。
此外,南宋时期的海运贸易特别发达,在《宋会要辑稿》中,赵构曾说道:“市舶之利,颇助国用。”海运所带来的的巨额利润成了朝廷的重要财政收入。由此带来的则是造船业的繁盛,南宋是世界上造船业最发达的国家,尤其是国都所在地浙江,是出海渡河之要道,据称南宋一艘商船可承载六百余人。对此,朱彧在《萍洲可谈》记道:“舶船深阔各数十丈。”由此可见其概况。
当然,南宋的国土面积有所减少,耕地数量也不如北宋,但总的人口数量较北宋少,更兼江南地区水草丰茂,土地肥沃,所以农业产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而且南宋人因地制宜,发明了梯田作业,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如《骖鸾录》记载:“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借助江南的有利地势,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创举。这些创造见证了南宋的经济繁荣,为宋朝的延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总结: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宋朝的军事虽然不济,但经济和文化却十分繁荣。中间经历了北宋的覆灭,却丝毫没有影响南宋的经济发展。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文化的传承,古人云:“夫霸业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所有一切的源泉都来自于人,南宋保留了大量北宋移民和士大夫,这些人就是宋朝最大的财富,他们不但传承了文化和技艺,也让宋朝的经济中心成功南移,而且较之北宋更加繁荣。
参考内容来源:《文献通考》《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