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伴君如伴虎,意思是侍奉皇帝就像面对老虎一样危险。古代帝王常常阴晴不定,上一刻可能温言软语,下一刻就会因小事大动干戈,甚至让人丧命。因此,古代的臣子在皇帝面前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最让人畏惧的皇帝之一,他的性格更让身边的人如履薄冰。
朱元璋与寺庙的不解之缘 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很少有人像朱元璋这样出身贫寒。他家世代务农,祖父朱初一原本是官府指定的淘金户,但因任务未完成,被迫带着家人搬到安徽。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也只是给别人做佃户为生。小小年纪的朱元璋就帮地主刘德放牛,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元至正三年,濠州发生旱灾,第二年又遭瘟疫和蝗灾。父母和大哥相继去世,朱元璋和二哥只好靠邻居刘继祖提供的一小块地安葬父母。 安葬完父母后,朱元璋与二哥、大嫂各自逃难。年轻的朱元璋无依无靠,只能去寺庙当和尚。虽然在皇觉寺生活并不如意,经常被老和尚责备,但至少能填饱肚子。然而,因当地饥荒严重,寺庙的僧侣也无法得到足够施舍,方丈只好让朱元璋外出云游化缘。所谓化缘,其实就是乞讨,只是出家人的说法显得体面一些。朱元璋在外流浪了三年,常常饥一顿、饱一顿,但这段经历丰富了他的见识,也让他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当时,天灾频繁,加上元朝统治者对汉族百姓的压榨,民间起义风起云涌。 朕也要跪么? 起初,朱元璋并未想过参与起义,但一封来自汤和的邀请信被寺中僧人发现,他不得不前往濠州,投奔郭子兴领导的义军。因此,他对寺庙心存戒备。有一次,他出征途中走进一座寺庙,寺中僧侣早已入睡,只有方丈打坐念经。方丈问他来意,朱元璋微笑不语,而是写下了一首霸气的诗《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写完后,他头也不回地离开。因此,朱元璋对佛教和寺院并无好感。明朝建立后,作为一国之君,他在大雄宝殿前祈福时,看着佛像问方丈:朕也要下跪么?方丈吓得冷汗直流,生怕激怒皇帝,机智地答道:现在佛不跪过去佛!朱元璋闻言哈哈大笑,祈福结束后,还派人送去了丰厚供奉。方丈之所以能保全寺中僧侣的性命,是因为他想起了宋朝的先例:宋太祖赵匡胤曾问是否要跪佛,方丈机智回答见在佛不拜过去佛,圆满解决了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