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7日,赵保群正担任北京卫戍区某团11连一班的班长,突然接到指导员的一项特别任务。赵保群正准备晋升,但他心里充满疑问:为何组织会突然安排他去301医院看护一名叫张绪的病人呢?虽然心中满是疑惑,赵保群还是带着五个战士按照安排来到了301医院。没想到,这个特殊任务不仅使赵保群提前退伍,而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天上午,赵保群刚到医院,还没开始工作,就有人对他说了几条禁令:不准病人与外人接触,不准家属单独探视,不准在生活上给予任何方便。赵保群听得一头雾水,心里更加好奇,这位病人到底是谁?当他见到病人张绪时,更是大吃一惊——这竟然是一个胡须已经花白的老人,左腿重伤不能动弹,只能平躺在床上。赵保群更是难以相信,这样一位老人,竟然需要他监护。虽然心中疑惑重重,但他并没有过多询问,而是暗自观察,寻找其中的线索。 随着与张绪的相处时间增加,赵保群对这位老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发现张绪是个节俭且固执的人。例如,他总喜欢把吃剩的馒头放在床头柜上,等到下一顿接着吃。值班的护士曾经劝告张绪,指出剩饭剩菜不卫生,会引发健康问题,但张绪却不以为意,冷冷回应:染病也是我染!赵保群看到张绪如此坚决,心里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应该没有什么显赫身份。然而,尽管如此,赵保群依然非常关心这位孤单的老人,尽自己所能,遵守规定地照顾他。洗头、刮胡子、端便盆,这些他都毫不犹豫地去做。 有一天,张绪突然出现口吐白沫的情况,像是中毒了。赵保群立即意识到事态严重,飞奔了数里去请主治医生宋蓝发。经过48小时的紧急抢救,张绪终于脱离了危险。赵保群在这期间寸步不离地守护在他床前。当张绪苏醒时,赵保群开始着手调查中毒事件。他发现,张绪食用的食物和药渣中,竟然多了一味不明的药物,这让赵保群心生疑虑,他对张绪的真实身份产生了新的怀疑。 张绪见到赵保群一脸担忧,反而安慰他:你查不出来的。我既然投身革命,就已经做好了付出一切的准备。如果他们让你退伍,你一定要来找我!张绪的态度让赵保群更加困惑,事情似乎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不久后,赵保群和其他五名战士接到指令,要离开医院,返回部队。就在这时,赵保群终于知道,原来张绪竟然是假名,他的真实身份是开国上将张爱萍。赵保群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照顾的不是一个普通老人,而是一位历史人物。没过多久,赵保群也因为这件事被组织提前退伍,原本提干的机会也彻底泡汤了。 对张爱萍来说,这件事无疑只是他一生中的一个小插曲。但他却始终没有忘记这位救命恩人,曾多次通过卫戍区部队向外打听赵保群的情况,可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是查无此人。张爱萍只能通过有限的线索,知道赵保群大约生活在江苏一带。于是,每当张爱萍出差经过南京时,他总是托人打听赵保群的消息。经过多年努力,1985年,张爱萍终于找到了赵保群的情况。 得知赵保群的境况后,张爱萍非常内疚,尽管工作繁忙,他还是抽空给赵保群写信,并寄去100元汇款,想要帮助赵保群改善生活。但赵保群收到信和汇款后,感动得无以言表。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位曾经的将军还记得他。作为一名革命老兵,赵保群深知这笔钱不能收下,于是他决定以张爱萍的名义,将这笔钱捐赠给当地的小学,用来购买一架风琴,帮助孩子们的成长。 1987年11月,张爱萍终于抽出时间与赵保群见面,二人相聚在张爱萍的将军寓所。见面时,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尽管岁月流逝,短暂的相处依然留在他们心中,永不褪色。之后,二人多次相见,每次在饭桌上,张爱萍总是对家人说道:如果没有这个警卫班长的保护,我早就不在人世了。由此可见,张爱萍对赵保群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即便身居高位,张爱萍始终没有忘记那个曾在他最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的普通士兵赵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