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记载,景耀三年,刘禅发布诏书,对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等人追加谥号。然而,曾经以一人之力救主的赵云并未出现在名单上。事实上,此时赵云已经去世31年。
次年,姜维大力推荐赵云,刘禅最终勉为其难地追谥赵云为“顺平侯”。姜维向刘禅解释道:“赵云曾随先帝征战,立下赫赫战功,治理国家遵循法度,事迹可为后人铭记。在当阳之战中,他的忠诚可比金石坚硬。他忠心护主,始终关心国君的恩惠;对下以礼相待,不忘死后还记得恩情。死者若有知,足以留名青史;活着的人若心怀感恩,足以为国家舍生忘死。根据谥法,柔和贤德且慈爱的可称‘顺’,治理有序、秩序井然的可称‘平’,因此赵云应当被谥为‘顺平侯’。” 有些读者认为,刘禅没有追谥赵云,主要是因为赵云的功劳不足、职位不够显赫。他们的观点是,刘备生前只封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员大将,赵云并不在其中。对此,小编认为,这并不是刘禅未追谥赵云的根本原因。根据《三国演义》,赵云的功绩有目共睹,而如果仅从正史中的记录来看,赵云的功劳也是不可小觑的。 首先,赵云在长坂坡救主的事迹在史书中有详细记载。《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当先主被曹操追击至当阳长坂坡时,抛下妻儿带着幼子逃命。赵云抱起年幼的刘禅,保护甘夫人(刘禅母亲),顺利脱险。”仅凭这次长坂坡的英雄事迹,刘禅追谥赵云也完全合情合理,旁人难以挑剔。 其次,尽管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五虎上将”,但在后来的文艺作品和历史书籍中,关于“五虎上将”的说法已经成为共识,甚至《四库全书》也收录了这个名称,显示出这一称号的广泛认可。因此,尽管赵云的功劳可能不如关羽、张飞等其他几位上将显赫,但他依然位列其中。 再者,刘禅所追谥的人选中,不仅包括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还包括陈祇和夏侯霸。陈祇只是刘禅宠爱的侍臣,夏侯霸则只是降将,两人功劳远逊于赵云。显然,赵云的功绩并不逊色于他们,刘禅未追谥赵云的原因,应该另有隐情。 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及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表面上,刘禅对诸葛亮敬称“相父”,表现出极高的尊敬。然而,实际上,刘禅在登基后的12年里,几乎完全处于诸葛亮的控制之下。刘禅登基时年仅17岁,诸葛亮去世时,他已经29岁。长期被束缚在宫中,未能施展任何权力,导致他产生了深深的郁闷和报复心理。 而刘禅坚决不同意为诸葛亮建祠的态度,也表明他对诸葛亮心存不满。此时,赵云与诸葛亮的关系非常亲密,几乎可以说是诸葛亮“心腹中的心腹”。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朋友并非刘备,而是赵云。诸葛亮去东吴借东风时,指派赵云撑船去接应;当诸葛亮去周瑜处奔丧时,也找了赵云保护他;甚至在刘备策划讨伐东吴时,赵云也选择站在诸葛亮一边,反对这场战争。 赵云之所以成为诸葛亮的心腹,原因在于他不仅勇武过人,还富有智谋。在蜀汉的“五虎上将”中,关羽和张飞一直对诸葛亮心存抵触,甚至一度险些烧了诸葛亮的草庐,尽管后来他们被诸葛亮的才智折服,但仍然没有完全信任他;马超则被刘备雪藏,主要担任对付羌人的任务,对蜀汉的内政帮助不大;黄忠年事已高,体力不支。只有赵云,不仅武勇与关羽、张飞不分伯仲,而且深得诸葛亮的器重,且最愿意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因此,诸葛亮将赵云视为心腹,并在关键时刻依赖他。 赵云不仅为诸葛亮稳定政局、巩固刘备时代的政权发挥了巨大作用,甚至在60多岁高龄时依然随军参与北伐。赵云去世后,诸葛亮悲痛欲绝,甚至因过度伤心而吐血。 因此,刘禅不愿追谥赵云,很可能是出于对诸葛亮心腹的排斥。赵云与诸葛亮的关系如此亲密,刘禅作为帝王,或许觉得这件事影响了自己的权威,而这种小小的报复,也只能通过不追谥赵云的方式来实现。至于唯一为赵云说话的人——姜维,显然是因为他也是诸葛亮的铁杆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