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太监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很多朝代的灭亡,都与太监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宦官这一职位一直都是一个较为负面的形象,指鹿为马的赵高,号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都是宦官的顶级代表人物。
但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自然也出现过许多尽忠职守的太监,他们不但出色地完成了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同时还对社会以及历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位太监,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善人,他的一个举措挽救了近千人的生命,这个太监就是张居翰。
位高权重的张居翰
张居翰出生于公元857年,这个时期属于唐朝末年,当时的社会十分动荡,历史处于朝代更迭的交汇点,因此战乱十分频繁。
在这样的时期内,为了生计的张居翰只能引刀自宫进入皇室体系之内成为了一名宦官,由于机敏的性格以及非凡的谈吐被人重用。
张居翰在成为太监之后,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坐上了领导位置,受到了朝廷重官的信任。在咸通初年,就被朝廷命官张从玫收养为义子,并且赋予其一定的官职,在皇室体系内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
这样的成就在古代宦官历史上还是较为少见的,我们所知晓的位高权重的大太监只是个例,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内,宦官这一职位还是较为受人轻视的公职。
张居翰能够打破身份的枷锁,获得一定的权力,在侧面上也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优秀。可以说张君翰就是唐朝末年最为有名的太监。
赫赫战功
张居翰不仅在朝野当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同时还在沙场之上立下过汗马功劳,在906年7月,梁太祖朱温率兵进攻沧州,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唐朝政府受到了重大的冲击,时任沧州管理者的刘人贡眼见自己的军队不敌,只好向唐朝内部寻求帮助,率命前去帮助刘人贡的官吏为太原的李克用。
而张居翰就在这个时期于李克用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招围魏救赵把梁军打的屁滚尿流。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决定了战争未来的走向,所以在战争胜利之后,张居翰也收获大功。
在这之后,张居翰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在整个统治阶层体系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皇帝对他也极其信任,甚至给予他枢密使这样的高等职位。
张居翰的权利也在这个时期内到达了顶峰。
变故来临
在与梁军的战争结束之后,唐朝政府进入了一段短暂的稳定和平时期,在这来之不易的喘息之中,皇室开始大动干戈的解决战争时期留下的残党,而这些残党当中有一个名叫王衍的人,无疑是朝野当中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由于战争的失败,反叛者王衍被俘虏,唐装中原本想要将王衍以及其手下的部下悉数屠杀。只不过由于张居翰等人的劝阻,唐庄宗才网开一面,决定只杀王衍等人。
事情到这里本就可以完全结束,只不过在王衍被押送的路途中,一个名叫李嗣源的王衍同伙进行了反扑。给唐朝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唐庄宗勃然大怒,决定将王衍一行人全部杀死,以平朝中愤恨。
一念救千人
话说唐朝宗作出决定之后立刻颁布了圣旨,圣旨在几经辗转之后来到了张君翰手中,张君翰打开圣旨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将王衍一行人悉数杀死。
要知道与王衍有联系的人足足有几千位。这样的屠杀,自然是不讲道理的。而张居翰内心又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他无法让自己做出如此残忍的举措,于是在与自己的良心做了激烈的斗争之后,张居翰决定擅自篡改圣旨以拯救几千人的生命。
在宣读圣旨的时候,张君翰故意念错了一个字,把“王衍一行人”读成了“王衍一家人”。由于张君翰在朝野当中有着相当的话语权,并且充分得到了手下以及同事们的信任,张居翰在宣读完圣旨之后,也没有人对其产生任何怀疑。
就这样,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心,足足几千人的生命被挽救,张居翰也因为自己的举措而名垂青史,受到后人的赞赏。
张居翰的结局
张居翰一生之中为人行善,并且不主动卷入政治纷争,当中以一种十分低调的行事风格游离于朝廷。每次商讨国家大事的时候,张居翰总是闭口不言,纵使位高权重也没有做出任何为自己谋利的行为。因此哪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张居翰也没有政治上的真正敌人。
后来唐庄宗被杀,唐明宗正式称帝,张居翰没有留恋皇宫当中的荣华富贵以及权利,反而是为了自保请求皇帝为其免官。就这样张居翰如愿以偿的过上了田园生活,并且安享晚年,活到了足足71岁,也算得上是好人有好报了。
结语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为人处事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善良的本心,可惜在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屈指可数。一个宦官敢于冒自己的生命危险来拯救几千人的生命,无疑是值得后人们赞颂以及传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