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无法避免的一场浩劫,从公元755年到763年,战火遍布大地,人民疾苦,唐朝在经历了建国140年后的辉煌后,遭遇了最严重的灾难。这场战乱的关键人物之一,便是史思明,他与李光弼的对决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经典对抗。
史思明原本是安禄山的得力助手,安禄山死后,他继承了造反的大旗,在唐朝的土地上继续反叛,足足两年之久。李光弼则是平定安史之乱的英雄人物,和郭子仪并肩作战,帮助唐朝挽回了江山,可以说是唐朝的再造之恩。
史思明是突厥人,曾在唐朝担任大将军,起初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敌意。李光弼则是契丹人,在郭子仪的推荐下担任了户部尚书,兼任北都太原留守。两人虽然背景不同,但在军事才能上不分伯仲,多次交手,胜负各有。只是,在使用计谋和阴谋方面,史思明尽管是靠诡计起家,但和李光弼相比,似乎差了一点点。
史思明攻打太原时,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战役。757年,他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太原,而李光弼的兵力不到一万,而且大多数士兵年老体弱。面对如此悬殊的局面,守城的士兵都感到慌乱,唯有李光弼沉着应对。他命令城内的士兵和百姓一起加班加点,制作了十万块土砖,用来加固城墙。
战斗开始后,史思明指挥攻城队对太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没多久,城墙就被攻破了一个缺口。可是,当叛军准备从缺口进入时,守城的士兵和百姓却开始向缺口抛掷土砖。攻城的叛军顿时遭到砖头的砸击,尸体堆积在缺口处,变成了城墙的一部分。后来,叛军增援部队赶到时,看到缺口又被土砖堵住,士兵们在困惑中不得不再次向前推进,却再次遭遇土砖的攻击,最后由于无法继续攻破城墙,史思明只得撤退。
史思明并没有放弃,他吸取教训,决定换个方式进攻。他命令一些士兵在太原城外大声辱骂李光弼,希望通过言语刺激李光弼,迫使他出城应战。然而,史思明没想到的是,这些士兵刚开始骂几句,就会突然消失,原来他们被李光弼的地道战术给抓进了地下。那些士兵没有机会完成他们的任务,反而被拖进地道,李光弼成功地将他们一一斩杀。史思明的计划彻底失败,士兵们开始小心翼翼,生怕地下突然伸出一只手将自己拉进地道。
史思明愈发愤怒,决定尝试另一种攻城方式——云梯。然而,李光弼的士兵已在城墙下挖了一条地道,并将云梯从地道中搬走,令史思明的攻击再次失败。接着,史思明又尝试堆土山,借助土山来增加攻城的高度。然而,这一策略也很快被李光弼识破,他的士兵悄悄地将土山掏空,将土运入城中修补城墙,导致土山倒塌。
面对一连串的失败,史思明决定孤注一掷,围困太原,切断李光弼的粮草供应,准备将他活活饿死。没想到,李光弼做出了一招诈降的计策。他假装要投降,派人送信给史思明称他因为饥饿即将开城门投降。史思明得知后,欣喜若狂,急忙带人赶到城门准备迎接李光弼。然而,等了许久,李光弼并没有按时出现,反而在城墙上露出一副奸诈的笑容,史思明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计。正当他准备撤退时,李光弼的弓箭手从城墙上射出箭矢,射杀了他身后的大部分士兵。更糟糕的是,史思明的大本营也因为李光弼的地道战而彻底塌陷,他的营地瞬间消失,令史思明愤怒异常。
在759年10月,史思明率军再次进攻,兵临河阳时,他决心通过展示军队的威风来震慑唐军。他命令一千匹战马在黄河南岸的沙洲上轮流洗澡,意图通过这些威武的战马向唐军传递压力,告诉他们自己军队的强大。然而,李光弼的注意力并不在史思明的心理战术上,他反而被这些战马吸引,心生贪念,决定将这些马据为己有。
李光弼指派人马到河阳收集母马,尤其是那些体态优美、带着小马的母马。很快,母马们被带到黄河北岸,而小马则被留在城内。当这些小马开始嘶叫时,远在河对岸的战马也开始躁动不安,纷纷跳入黄河,奋力游向对岸寻找自己的母马。史思明的大军目睹这一切,愕然发现自己的战马纷纷失控,最终无功而返。
李光弼成功得到了这些战马,并且开始用它们做起了“炫耀秀”,让战马们在黄河岸边洗澡,让史思明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压力。史思明的计划再次失败,李光弼则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这场军事较量,证明了自己的智慧与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