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乡试沿用宋代以来三年开科一次的旧制,在子、卯、午、酉年八月举行,在这些年份举行的乡试,不需要朝廷特别批准,由礼部依照科场条例进行,称为“正科”。
除正科以外,清代还有恩科,恩科主要有万寿科和登极科两类。按照惯例,如果开恩科恰逢正科年份,则正科或提前或延后举行,并不因为开恩科而取消正科。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科,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停废,共开112科,其中正科84,加科2,恩科26。
乡试是国家的抡才大典,朝廷向来十分重视,因此对于选拨考官也有很严格的规定。明清乡试考官分为主考官、同考官,主考官又有正副,主要负责命题和确定录取名单,同考官承担具体的阅卷任务,并向主考官推荐拟录的试卷。
关于乡试考官的选任,清初时采取的是进士、举人、贡生出身者并用。如顺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科乡试,由岁贡出身的袁懋德担任山东主考官。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科广西乡试正主考官曹守望、湖广乡试正主考官曹鼎望皆为举人出身。自雍正三年(1725年)后,朝廷明确要求乡试主考官由进士出身者担任,此后成为定例。
乡试主考官不仅多选进士,更有状元担任乡试正主考官的做法。顺天乡试的正主考官一般都是由前可状元担任,至康熙年间,这种做法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顺天乡试正副主考官的级别要高于其他省份。顺治初规定,顺天乡试选用翰林官。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改为从进士、举人出身的侍郎、学士、京堂、翰林、科道、部属官员中选派。雍正三年(1725年),规定必须选派进士出身的官员。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朝廷提高了顺天乡试主考官的官员级别,规定应从协办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中选派。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规定,顺天乡试主考之规格与会试相同,这样,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尚书等担任顺天乡试主考官成为了定制。
为了确保主考官的质量,自雍正三年(1725年)起,朝廷宣布实行“考差”制度,就是对各省乡试主考官人选进行考试,由皇帝亲自判定。在选派乡试主考官时,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这种考差制度弥补了科举考官选拔的一个漏洞,加大了任职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主考官的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与荣誉感。
乡试主考官一旦确认后,礼部就会公布名单,各省主考官必须在5日之内启程,朝廷认为如果在京城滞留太久,就会出现各种“嘱托”,导致舞弊的情况出现。一旦发现有人从中营私,御史可以向皇帝报告,给予主考官处分甚至取消资格。
乾隆三年(1738年),朝廷对各省主考官的启程日期有所放松,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东、福建、湖南七省的主考官可以在10日内启程,其余各省主考官仍需在选派后5日内启程。
由于考官赴任的是时间正好是夏天,天气炎热,加上大多数主考官路途遥远,因此赴任对主考官们来说是非常辛苦的。32岁的林则徐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被任命为江西乡试副主考,他从北京出发,到达南昌的江西贡院一共花费了50天时间。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四川乡试的副主考沈炳垣的任命时间是五月二十九日,六月初八他自北京启程赴任,至八月初二到达成都,花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有的考官因为长期旅途劳累,积劳成疾。嘉庆六年(1801年),陕西乡试的正主考、翰林院编修靳文锐在奔赴考点的路上生病,加上天气炎热,他的病情日趋严重,不幸于八月二十日病逝。这也是有史料记载的清代乡试主考官病死考场的唯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