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年(戊寅年,清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廿三日,设东、西长安门护军。
1760年(庚辰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建东西长安门琉璃门(三座门)。
1767年(丁亥年,清乾隆三十二年),《京师生春诗意图》由徐扬绘制完成。
此画采用鸟瞰式构图,将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画法与欧洲焦点透视画法相结合,描绘了京师的全貌。从正阳门外大街画起,由南至北为天安门、紫禁城、景山,以及西苑、琼岛等处,采用焦点透视法由大到小,位置极为精确,个别景致灵活处理。
如右下角所绘天坛祈年殿,隐现于云雾中,作品再现了乾隆时期的京师中心区域形制。
京师胜景莫不一一收入画幅之中, 数百年前的北京城如现眼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形象资料。徐扬的这幅画作和画中表现的透视关系,已接近于真实的摄影图片了。
1775年(乙未年,清乾隆四十年),拆去了天安门前大清门外的长形木栅栏,改为正方形石栅栏。
概述:此举,官方说法是木质易腐;民间则传说,乾隆认为象棋盘是长的,象棋子是木的,堵着皇城禁门摆“楚河汉界”,谁欲与朕争江山?且含有“帝王富贵一局棋,终有局散势败时”的讽刺,太不吉利了。于是,易长为方,易木为石。以示江山方广坚如磐石。殊不知,围棋盘是方的,围棋子是石的。围棋仍有胜负之结局。
1780年(庚子年,清乾隆四十五年)五月十一日,天安门南面正阳门火灾。
1860年(庚申年,清咸丰十年),天安门最早的一张影像问世。
概述: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共同宣布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从此摄影术问世。
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1789年11月18日出生于法国瓦勒德瓦兹省Cormeiles-en-Parisis,1851年7月10日逝世于巴黎。他是一名法国发明家、艺术家和化学家。他原为舞台背景画家,后发明达盖尔银版法,又称达盖尔摄影法。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购买了其摄影法专利,并公布于世,宣告摄影的诞生。
达盖尔摄影法犹如一夜春风催开万树梨花,1840年美国人率先在纽约创办了全球第一家照相馆,此后五年间摄影术迅速传遍了欧美各大城市。与此同时去东方冒险的摄影师也把镜头对准了中国这块神秘的土地。
一代摄影大师郎静山珍藏的一帧摄于1844年的《石牌坊》,就是法国人在中国沿海的船上拍的,由法国摄影博物馆馆长转赠给郎大师。因为是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所以弥足珍贵。
应该说,摄影术进入封闭自守的中国,是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时。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因此而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香港岛也在这次战争中被割让给英国。
之后,通商口岸的陆续开放,使大批各种身份的洋人开始踏入这块神秘并向往已久的土地。他们在带来侵略的同时,也把摄影术传到中国。他们以摄影为手段,准确地再现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客观事物的形象,给动荡的中国留下今天难以寻觅和不可复制的影像。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伤痛未愈,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爆发。1860年的这次战争,成为中国人永远的痛: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焚毁、《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
费利斯·比托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进入中国的,也是第一批来到中国北方进行拍摄的外国摄影师。
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19世纪20年代出生于意大利,后加入英国国籍。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作为战地摄影记者随英法联军来到中国,在中国北方拍摄了大量的残酷战争的场景,记录了北京皇家园林的被破坏和英法联军对天津的占领,他还拍摄了圆明园没有被焚毁之前的胜景……他曾被誉为“军事报道摄影的先驱者之一”。
作为为数不多的随军摄影师,他不仅是第一位拍摄中国皇室成员的外国摄影师,也是第一位用镜头记录了北京全景(天安门地区)的摄影师。
他的这张从正阳门向北拍摄的大清门及天安门全景图,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史料。而他的天安门局部也是视角独特,给人增添了回味胜景的美感。
1861年(辛酉年,清咸丰十一年)天安门前户部两次被焚,大火三日不熄,存案悉毁。
1872年(壬申年,清同治十一年)10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的特派记者、英国画家威廉·幸普森亲历了同治大婚,并用画笔绘制了当时的天安门和大清门。
1875年(乙亥年,清光绪元年),美国摄影师弥尔顿·米勒拍摄了天安门远景照片。
1889年(已丑年,清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9岁的光绪皇帝举行大婚典礼。天安门上首次悬挂上大红“囍”字。
1894年(甲午年,清光绪二十年)七月十七日,大雷雨,烈风拔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等门闩齐断。
1895年(乙未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日,天安门前发生“公车上书”事件。
概述:中日甲午战争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一战,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也就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作为一个“维新派”的改革者,康有为来到北京。而此时又正是科举之年,外省的学子们都聚集在北京。当他们得知清政府要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后,各省的学子“自为单位”,分别向都察院上书,对清政府议和之举,表示强烈反对。
“数日之内,书呈纷飞,章满察院,衣冠塞途”。整个天安门广场被一种悲愤而又激昂的情绪所笼罩。无论是大清门内外,还是长安左右门内外,到处都是上书的举子,他们围住官车,向这些大清的官员们发表演说,并要求他们将上书报呈朝廷。
台湾的学子们更是捶胸顿足,垂泪请命。在南方知识分子中有很大影响力的康有为,看到学子们的举动,立于天安门广场中,慷慨陈词,号召学子们放弃省籍观念,齐心协力结成一个大联盟,要求政府拒绝《马关条约》。这是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最大一次群众运动。
从1895年3月28日起,有18个省1200余人响应康有为的号召。康有为则“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议、迁都、变法三事”。然而,这个有1200多名举子签字的奏折,送到都察院时,得到的答复是:条约已签,无法挽回。
屈辱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失宝岛,赔巨款,使中国的忧国忧民之士猛醒。如再不变法,中国就要被豆创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