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中学课本中有两大名篇,一个是《出师表》,一个是《隆中对》,当然《隆中对》并不是诸葛亮写的,而是诸葛亮说的,陈寿给他记录下来了。
这两大名篇中国人大都耳熟能详,《隆中对》中的诸葛亮才气纵横,指点江山,让人膜拜,《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殚精竭虑,一心为主,让人动容。但是,有的朋友却在这两篇文章中发现了一个诸葛亮前后矛盾的地方,这个矛盾就是,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显然是一块好的不能再好的地盘,是龙兴之地。但是,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却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候。这是不是前后矛盾?
其实并不是的,诸葛亮开始所说的益州确实富庶无比,他后来所说的益州也确实疲敝至极,这两个说法并不矛盾。诸葛亮作隆中对是在公元207年年底到208年年初,而写《出师表》确实在公元227年。这期间已经过了整整20年,而这20年中,子刘琮(cong)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后来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带着一些不愿降曹的荆州人士去了江陵,之后又联吴抗曹在赤壁蜀国和益州的形势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隆中对策之后一年,刘表突然病死,他的儿一战中奠定了自己的基础。公元211年,刘备入川,之后终于完成了诸葛亮当初定下的计划:先取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然后取暗弱的益州。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公元217年开始到219年,刘备和曹操进行了著名的汉中之战,最后刘备获胜,遂占据了汉中,成了“汉中王”。诸葛亮到达了自己人生的顶峰。
但是在此之后,蜀国却遭遇了荆州之败(在襄樊之战或者荆州之战中),此战导致关羽所部全军覆没,蜀汉丢掉了了荆州三郡,隆中对中的关键地盘已经失去,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关系也就此瓦解。然而更加雪上加霜的却是后来的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到222年),这一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起被称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以蜀汉的惨败而告终,蜀国元气大伤,摇摇欲坠,蜀国的反叛势力也因此而起,诸葛亮鞠躬尽瘁数年,才将蜀国的情况扭转过来。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的时候,正是夷陵之战后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