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段文字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宁荣二府。提到贾赦的儿子时,存在一些重要的异文:“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子名贾琏”、“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若问那赦老爷,也有一子,名叫贾琏”、“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次名贾琏”。
看吧,有的说贾赦只有一儿,有的说有两个;有的是说贾琏是长子,有的则称他为次子。这样的矛盾,显然是由于“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作者修改与抄手传抄之间发生的顺序错误。
那么,贾琏到底是长子还是次子呢?当然是次子喽。要不然怎么会被称作“琏二爷”呢?
怎么会说“琏二爷”是因为有个“珠大爷”?别开玩笑了。如果贾珠是长子,而贾琏是次子,那宝玉和贾环的称谓就应该是“宝三爷”、“环四爷”了。可不能让贾琏在这里,成为叔伯兄弟大排行,只让宝玉和贾环自顾自排挤掉贾琏。
当然,还有一个“珍大爷”。不过,这与“琏二爷”的关系更是微妙。贾珍在宁国府,而贾琏和宝玉、贾环都是荣国府的人,虽然同属于祖宗的第五代子孙,但血缘关系已经相当疏远。
所以问题来了:既然贾琏是次子,那贾赦的长子是谁呢?为何作品中从来未提过?
当然是早夭了。古代医疗条件差,小孩早夭很常见。贾赦的这个长子,可能比早逝的贾敷还要年幼,就在年纪轻轻时就夭折了,留下的只有贾琏的排行。
说来巧合,贾府的“长子”似乎总是没怎么被提起。比如贾赦虽然是长子,却比次子贾政的戏份少得多;再比如贾珠,作为长子在作品开篇之前就已去世;还有宁国府长子贾敷,贾敬的哥哥,全文仅提及“至八九岁上便死了”。甚至宁荣二府的“大长多居”,可故事的主要舞台却在荣国府,宁府只是陪衬而已。
这样的安排,或许隐藏着深刻的寓意。宗法制度强调“家有长子,国有大臣”,长子在继承权上有天然的优势。而继承权不仅涉及财富和地位,还包含责任与义务。贾府中长子的缺失,导致了“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的局面——这也正是整部《红楼梦》的背景。
至于贾琮,可以参考贾蔷的例子:“亦系宁府中之正派宗孙,父母亡之后,从小儿跟着贾珍过活”。贾蔷是贾珍非正式收养的族侄,而贾琮则是贾赦非正式收养的族侄。这表明,贾珍与贾赦对家族责任的极少承担,反映了两个“长子”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