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也依然改变不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唯一改变的,也只能是蜀汉政权北伐成功的几率。但需要说明,这个北伐成功跟一统天下,可并不是一个概念!
或许是刘备树立的汉朝在很多人的眼中一直是正统,所以很多人也无法接受那个历史的遗憾——公元221年至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惨败。而很多人也都在设想着那个问题:倘若在这场战争中,胜利的一方是刘备,那接下来的三国格局又该怎样?
至少在这个话题上,我们首先必须得需要搞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假设夷陵之战刘备能够获胜,蜀汉政权能够取得的最大战果是什么呢?
在笔者看来,蜀汉政权的最大战果,也仅仅是收复原有的失地,即荆州三郡,想要彻底的击败孙权甚至吞并东吴,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为在正史的史书当中,历史已经交代了一个关键的信息,那就是刘备发动这场战争所能出动的机动兵力:
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
至少从这个数据当中,我们就已经认识到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在经历了荆州三郡的丢失和东三郡的叛降,蜀汉政权早已经元气大伤,别说是北伐曹魏一统天下,即便是东征孙权,刘备也完全拿不出压倒性的力量。以至于随后的这场企图收复荆州三郡的夷陵之战,刘备能够拿出的兵力也仅仅只有四万人之多。
当年的官渡之战,袁绍出动十万大军,也未能消灭尚未一统北方的曹操。
八年之后的赤壁之战,手握20万重兵的曹操,也仍然没有吞并偏安江南的东吴。
而十多年之后的刘备,带着四万机动兵力出征,甭管是坐拥九州的曹魏,还是占据三州之地的孙权,这点可怜的兵力,刘备又能战胜谁?
所以夷陵之战的最大结果,刘备充其量也只能收复荆州三郡,假设这样的推论能够成为事实,那接下来的历史走向又会有何变化?
倘若历史能够延续这个走向,接下来的发展恐怕也只能是此前一段历史的延续——刘备以荆州三郡为基地,继续北伐东三郡,以及樊城和襄阳。
事实上,从公元219年5月,占领汉中的刘备自立汉中王之后,占据了整个益州和部分荆州的刘备就已经开启了隆中对战略,即向北继续推进。在占领了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基础上,刘备也向北方的下一个水域发起了占领,而这个水域就是横跨陕西南部和湖北北部的汉江。
公元219年5月,刘备彻底控制了汉中地区,汉江的上游被控制。
同月,宜都太守孟达率军北上,当月就攻占了整个东三郡地区,汉江中游地区也被控制。
219年7月,关羽率军北上,向汉江中下游的樊城和襄阳发起进攻。尽管这场战争饱受质疑,但至少根据前期的行动,我们就已经猜测到了刘备与关羽的战略目的——占领整个汉江水域,建立一条新的北伐基地。
只可惜,由于东吴集团的背后捅刀,汉江战略最终未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要命的是,不久之后随着孟达的投降,东三郡也宣告失守,汉江水域的大部分区域又被曹魏集团控制,这也意味着这条新的北伐基地彻底崩溃。
而这也解释了历史上的一个疑问:关羽兵败身亡之后,刘备并没有追究守卫东三郡的刘封的责任,但在东三郡的陷落之后,刘封却被处以自尽的惩罚。可见触怒刘备的环节未必也是他不救关羽,而是东三郡的失守,让刘备企图苦心建立的汉江基地的战略彻底宣告崩溃。
假设荆州三郡丢失,但东三郡还在刘备手中,刘备既可以从东三郡南下进攻荆州,也可以继续顺流进攻襄阳和樊城。陆路进攻荆州,可以有效避免水军不如东吴的劣势,倘若能够攻占襄阳和樊城,这条新北伐基地的建立,更可以弥补荆州三郡丢失所造成的损失。
所以刘备如果能够赢得夷陵之战,如果他想改变历史的走向,他就只能去完成刘封与关羽在此前没有完成的愿望:继续向北攻占东三郡,并占领樊城和襄阳。只有打通这条线路,刘备才有进军中原的机会。倘若仅仅占据荆州三郡而停滞不前,那三国鼎立的格局将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改变的也只有刘备的版图,将会进行一种没有意义的扩大。
当然,就算能够彻底占据东三郡,以及襄阳樊城,刘备是否能够继续北上进军中原?这还是另外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