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是宋朝少有的清廉宰相,但是他却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每天早餐都要喝一碗汤。
这碗汤可不是一般的汤,而是用100只鸡的舌头煮成的鸡舌汤。
这位宰相是真的清廉吗?
一、吕蒙正的用人之道
吕蒙正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曾经担任过枢密使、参知政事、宰相等要职,他的政治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宋仁宗时期,他与范仲淹、韩琦等人共同推行庆历新政,试图改革宋朝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但是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和抵制,最终失败告终。
第二个阶段是在宋英宗和宋神宗时期,他再次出任宰相,与王安石等人共同推行熙宁变法,继续进行政治和社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影响。
吕蒙正的政治理念是以民为本,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造福百姓,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或者集团的私利。
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吕蒙正非常重视用人,他认为用人是治国的关键,只有用对了人,才能做好事。
他在用人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拘一格,二是不徇私情。因此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辈和门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富弼。
富弼的父亲富言,原本是一个贫寒的书生,没有考中进士,只能在家里教书。他虽然没有仕途,但是有志气,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所成就,能够为国家和民族效力。
他听说吕蒙正是一个有才能、有品德的大臣,而且善于识人,对年轻人很有关怀和指导,就想让自己的儿子拜他为师,进入他的书院学习。
有一天,富言鼓起勇气,向吕蒙正提出了自己的请求,说:“我的儿子十几岁,想让他入书院,事奉廷评、太祝。”
廷评和太祝是宋朝的两个重要的官职,分别负责审查和修订国史和祭祀礼仪,是文人的理想职业。
吕蒙正听了富言的话,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要求见一见他的儿子,看看他的才能和品性如何。
富言便带着他的儿子来到吕蒙正的府邸,向他请安。吕蒙正见了富言的儿子,一眼就被他的气质和神采所吸引。
吕蒙正便问了他一些学问和时事,发现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见识广博,思维敏捷,言辞清晰,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睿智。
他心中大为惊叹,觉得这个少年将来必定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对富言说:“这个儿子将来名位与我相似,而功勋事业远远超过我。”
吕蒙正说完,便欣然答应了富言的请求,让他的儿子入了他的书院,和他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学习。
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他在吕蒙正的书院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后来,富弼果然不负吕蒙正的期望,成为了北宋一代名臣,他曾经两次出任宰相,参与了熙宁变法和神宗中兴,是宋朝的重要功臣。
二、大度为官,以德服人
吕蒙正不仅是一个有才干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有品德的君子,他在为官方面有着很高的道德标准和风范。他的为官之道,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大度。
当时,宋仁宗即位不久,便想要改革。
宋仁宗任命吕蒙正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与范仲淹、韩琦等人共同推行庆历新政,试图振兴国家和民族。
吕蒙正得到这个任命,非常高兴和激动,他觉得这是一个为国家和民族效力的难得的机会。
他第一天入朝走马上任,穿着一身崭新的朝服,戴着一顶光鲜的官帽,意气风发地迈着方步走在大殿上,准备向宋仁宗朝拜,展现他的忠诚和尊敬。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有人在他身后冷嘲热讽地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这句话,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他的头上,让他感到一阵寒意和刺痛。
但吕蒙正却当做什么都没听到一样,走了。与他一道的大臣愤愤不平,想要为他讨个公道,吕蒙正却制止了他,说道:
“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会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
吕蒙正的大度为官,赢得了朝野上下的敬重和爱戴,他以德服人,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威望,使得他在宋朝的政治舞台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三、吕蒙正每天都要喝鸡舌汤
不过吕蒙正也有一个缺点,不过并不是有意的,那就是他每天早餐都要喝一碗鸡舌汤。
这碗鸡舌汤需要杀死100只鸡,然后把它们的舌头割下来,放入锅中,加水、盐、姜、葱等调料,煮到鸡舌软烂,就可以喝了。
据说鸡舌汤非常鲜美,而且有补气养血的功效,对身体有益。吕蒙正每天早上都要喝一碗这样的汤,他认为这是他保持精力和健康的秘诀。
有一天早晨,吕蒙正还未来得及品尝着鸡舌汤,忽然,门外传来禀报,原来附近有一个村庄传出了瘟疫,导致百姓人心惶惶,死伤无数。
村民代表特地求来相府,想要请吕蒙正派遣医官前去查看。
吕蒙正爱民如子,他听到此消息,便立即派人拿着所需的药材,另外派遣了一些医术高明的大夫前去查看。
安排好此事后,吕蒙正想起来今日的鸡舌汤还未饮用,不想浪费,便让厨房再将这汤热一热。
吕蒙正起身走出房门,不知不觉来到了厨房外。忽然他听到厨房内传来乱糟糟的声音,他秉着好奇心走进了厨房,却看到了令他十分懊悔的事情。
原来,那厨房的地方对着足足有一百只鸡的鸡骨。看到这里,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原来,自己以为的别人不吃的鸡舌,却是要专门宰杀百只鸡来获得。
吕蒙正十分惭愧,他立即下令,再也不让厨房做鸡舌汤了。
其他人闻言,对吕蒙正十分佩服。吕蒙正身为一国之宰相,每天消耗这些食材本无可厚非,但他能知错就改,时时刻刻想着老百姓,如此品德十分难能可贵。
这件事还被传到了朝野之上,当做百官的榜样。
身处高位,还能自我反省,国家有这样的官员,岂不是更加清明?
反之,有些官员口口声声说着要体谅百姓,爱惜粮食,却是一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比如写《悯农》的李绅。
李绅出生于贫寒之家,幼年丧父,由母亲教育经义之书。他十五岁时读书于惠山,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他在官场上历经沉浮,曾三次被贬为边远地方的刺史,也曾两次拜相为宰相。
他的《悯农二首》,是他前期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广为流传的作品。这两首诗,以农民的视角,描写了农民从春种到秋收的艰辛过程,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饥饿和压迫。
然而,李绅的政治行为,却与他的诗歌精神相悖,他在担任地方官和宰相的时候,都有过大肆搜刮民财,滥施淫威,残害忠良,助纣为虐的恶行。
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句话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什么简单的事,对于上位者来说却更加难。然而,吕蒙正却能做到真正的反省与悔改,足以宽恕他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