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他胜过吕布,投靠谁就杀谁,是三国的大恶人,为何却受后人香火供奉?
在三国时期,充满了英雄和反派角色,其中吕布是广泛知名的反派,
但在这个时代还有一个更为恶名昭彰的人物,他就是笮融。
笮融的故事充满了背叛、杀戮和贪婪,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尽管他胜过吕布的恶行,却受到了后人的香火供奉。这是怎么回事?
笮融的故事开始于乱世之中。他出生在丹阳,一个相对富庶的地区,但他早早地了解到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财产和地位并不能保护一个人。因此,他决定自己建立一支军队,以自保。笮融聚集了一群年轻而强壮的平民,为他们提供武器和战马,组建了一支小规模的军队。
背叛陶谦
随着东汉王朝的衰落,这个乱世变得更加危险。笮融了解到自己的小军队在这个混乱时代里很难生存下去,他感到生命安全对他来说变得愈发重要。
尽管东汉已经陷入了混乱,但在这种动荡之中,仍然有许多有野心的军阀和统治者,他们争夺着权力和领土。笮融明白,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庇护,他将成为别人的牺牲品。
最终,他听闻了陶谦这位被誉为“老好人”的统治者,
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一个慈祥和善良的领袖。
陶谦对笮融表示欢迎,或许是看中了笮融的实力和军队,于是他让笮融成为下邳国的国相,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市长。
笮融本应该感到感激涕零,因为陶谦的支持和信任为他提供了一个可以安享天年的机会。
然而,笮融的内心却充满了野心和贪婪。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在陶谦的统治下过上安稳的生活。
相反,他视陶谦的善良和宽厚为软弱,认为这是他占有更多财富和权力的机会。尽管陶谦待他如诚意之客,笮融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这一选择最终让他背叛了陶谦,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大恶人。
这个背叛不仅毁了陶谦对他的信任,还引发了一系列的杀戮和背叛,为三国时代的混乱添砖加瓦。
投靠谁就杀谁
笮融背叛了陶谦,他的第一个主公,抛弃了对方的恩情,并逃离了下邳,离开了这个曾经让他成为下邳国国相的地方。然后,他来到了广陵,一个位于东汉江南地区的郡,这里的太守是赵昱。
赵昱是一位热情好客的统治者,他期望笮融能够帮助治理好广陵
,将这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而,赵昱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好意最终成为了笮融野心的滋养。
笮融来到广陵后,接受了赵昱的款待,一度似乎安定下来,但内心深处的野心和贪婪再次浮现。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
笮融趁着赵昱松懈的瞬间,突然袭击了赵昱,将他残忍地杀害。
这突如其来的背叛让广陵郡骇然不已,人们对笮融的名声充满了厌恶和畏惧。
经过这次杀戮之后,笮融再次逃离,留下一地的血腥和恶名。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薛礼,与他曾经的同僚,一位曾因与陶谦意见不合而离开陶谦的人。
薛礼为笮融准备了热情的欢迎,认为老友重逢应该好好聚一下。然而,这一次的团聚不同于以往,笮融在短暂的欢聚之后,
再次展现了他残忍和无情的一面,毫不犹豫地杀害了薛礼。
这种连续不断的背叛行为让笮融的名声变得臭不可闻。他的罪行众多,人们开始将他视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恶人。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尽管他的恶行昭然人知,笮融却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成为佛门供奉的对象,留下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历史之谜。
被人供奉
尽管他的暴行使他变得非常有名,但笮融有着一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一面,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矛盾。
他是个虽然屠杀者,但也是虔诚的佛教徒
,这一点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在陶谦的统治下,笮融不仅自己信奉佛教,还鼓励手下的人信仰佛法。他将抢来的金银财宝用于修建寺庙,每年都会捐款塑造金身佛像,支持佛教的传播。
这种举措对于当时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也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笮融的行为引起了佛教信仰者的赞赏
,他们将其视为一个虽然在世俗界做恶,但在信仰方面却做了善事的人。他的捐赠和推动佛教传播的行为被看作是一种弥补,试图洗净他之前的罪恶。
这种对佛教的虔诚以及对佛教社区的慷慨支持,使笮融在佛教界有了一定的声誉。
当然,这也引发了一场关于是否可以因为虔诚地信仰和支持佛教来抵消过去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争论。
有些人认为笮融的善行是真诚的,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只是他的一种虚伪掩盖罪行的手段。
无论如何,笮融的生平故事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一个将恶行和善行结合在一起的复杂人物。
他的事迹提醒着人们,历史并不总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各种令人矛盾的情节和人物。尽管笮融是一个三国时期的大恶人,他的故事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暴戾和混乱。
他的背叛和杀戮行为远胜于吕布,
但在佛教的信仰下,他也留下了有益的痕迹。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他为何被后人供奉,但笮融的故事教导我们不要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与坏。历史人物往往复杂多面,他们的行为和信仰可能充满矛盾,正如笮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