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吉林城内外建有多座祠堂,其中有些祠堂是为多人或神祇祭祀的,例如昭忠祠、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和神祗祠等,此外,也有一些专门祭祀个人的祠堂。祭祀对象包括多隆阿、伊兴额、富明阿、穆图善、金顺、德英、希元、依克唐阿、长顺等历史人物,甚至还有“喜公祠”。《永吉县志》中提到“喜公祠”时,有记载显示其创建缘由或与清代的喜昌有关,而这座祠堂的存在也成为了谜团。在《吉林通志》和《永吉县志》等地方史书中,关于个人专祠的排列顺序常常以伊兴额为首,显示出他在当时社会中的显赫地位和高影响力。 一、被《永吉县志》忽略的旗人将军
尽管伊兴额是吉林籍的著名将领,但史书中关于他及其家族在吉林的生活描述并不多。特别是在民国版的《永吉县志-人物志》中,伊兴额甚至没有专门的传记。其子盛福也仅在《永吉县志-补遗》中被简要提及。通过查阅《清史稿》和《吉林通志》,我们可以得知,伊兴额的主要事迹发生在外地,而他的儿子盛福则主要是在吉林从事捐资助学等文化传播工作。尽管父子两人的业绩显赫,但因他们并未在权力或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家族在吉林的影响力也有限,甚至连伊兴额的具体居住地至今也存在诸多争议。 《清史稿》中的记载提到,伊兴额原名伊清阿,字松坪,蒙古正白旗人,驻防吉林。而《吉林通志》则记载他为蒙古正白旗人,世居吉林。这两者均确认了伊兴额是吉林籍驻防的旗人,但均未具体提及他在吉林城的住址。与他同为吉林籍的旗人德英却在记载中明确提到其住址:吉林城北沙河。 更令人困惑的是,伊兴额去世后的葬地至今未有确切记载。作为一位在战场上英勇阵亡的吉林籍蒙古族名将,他的墓地应该是颇具规模且富有纪念意义的。然而,关于其葬地的记载缺乏,且其家族与吉林的联系也并不显赫。 二、壮愍源于吉林旗人的淳朴 《吉林通志》提到,伊兴额的父亲德林保性格勇敢,曾从征台湾、四川等地,战功赫赫,获得“珠克图巴图鲁”殊荣,并佩戴花翎。然而,伊兴额的父亲似乎在他年幼时便去世,伊兴额自幼家境贫寒,靠着艰苦的劳动度日。正如许多吉林城走出去的八旗名将,他们并非外界所认为的悠闲文人的形象,而是既要接受军事训练,又要从事繁重体力劳动。 道光十年(1830年),在张格尔余孽在新疆叛乱的背景下,伊兴额随军出征,虽未参与战斗,但却被任命为骁骑校。此后,他被选中进入都城,成为清朝的侍卫。道光皇帝甚至亲自为他改名,赐他新名“伊兴额”,并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这一切都表明他在清朝的武职体系中有着非凡的地位。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爆发,伊兴额积极请缨,参与剿灭太平军。根据史料记载,他不仅勇敢无畏,而且作战有谋,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伊兴额继续参与捻军的镇压,直到遭遇到与他性格不合的同僚胜保。胜保这位出自沈阳的旗人,长期对伊兴额进行打压,最终导致伊兴额因性格问题被免职,直至他重新被选中出征。 三、伊兴额的世居地的若干说法 关于伊兴额的具体居住地,史料中鲜有明确记载。据说,盛福曾写过《伊壮愍公兴额事实》,然而该书并未完整流传下来,只能通过一些口述历史和史料来推测其居住地。 有人提到伊兴额曾居住在位于东莱门附近的伊统领胡同。然而,这一地区的名称及官职设置出现在清光绪年间,显然与伊兴额的去世时间不符,因此很难确认该地曾为他的故居。另有人根据《吉林市园林志》中的记载,猜测江南公园内的四合院可能就是伊兴额的府邸,但该院实际与伊兴额无关,属于金顺的家族。 根据吉林市文史专家皮福生的考证,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伊兴额的世居地是大长屯。尽管《吉林乡土志》提到伊兴额的世居地为大长屯,但这一记载并不一定准确。结合现有史料来看,伊兴额的故居更可能在与大长屯相邻的马家屯(今天的日升村),这个地理位置更符合伊兴额从事“躬耕牧樵”的生活背景。四、结语 讨论伊兴额的世居地,不仅是对这位名将的家族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清代蒙古旗人在吉林城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一次回顾。伊兴额不仅是一位勇敢的军事将领,他的家族也承载着吉林旗人坚守传统、忠诚勇敢的精神。通过这些记载,我们能够窥见清代吉林驻防旗人独特的历史文化,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伊兴额及其家族在吉林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