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当军阀们忙于第二次直奉战争或是作壁上观时,北京城内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冯玉祥“班师回京”后,随即策划并实施了驱逐清废帝溥仪的军事行动。面对兵强马壮的冯玉祥,逊帝溥仪连抱头痛哭都没顾得上,慌乱地网罗了一批金银丝软,灰头土脸地从紫禁城中搬了出去。
引人注意的是,这位清朝的末代皇帝,在出宫时连自己的祖宗牌位都没顾得上拿,而王国维、罗振玉等旧式文人,竟然曾相约投金水河为晚清殉葬,幸而得家人阻止,未能成行。不过,两相对照之下,却也影射出了时人在时局变革下的巨大反差。
驱逐溥仪一事,曾引发了许多文人的声讨和反对,除了王国维、罗振玉等人,甚至连同胡适这样的新式知识分子,也曾提出谴责。胡适曾给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写信,并将信件内容公开发表于晨报,反对将溥仪驱逐出宫:
“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胡适琐记》
然而,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一事早已成为既定事实,固然难以改变。不过,对于更多民众而言,却是对此事大为赞同。因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溥仪为代表的旧势力、旧思想和旧观点,都被视为理应鞭挞和抨击的范畴。
与多数人的想法一样,冯玉祥之所以要在北京政变后驱逐溥仪,也是想着“将革命进行到底”。按照《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还在北京城内保留帝号,并且每年还享受着国民政府400万两的白银。这在崇尚革命的冯玉祥眼中,无疑就是不公正的。
因此,在冯玉祥控制北京以后,便派鹿钟麟带着二十名精兵驱车前往紫禁城,向清室“内务府大臣”绍英下达了最后通牒:溥仪废黜帝号并限于当日迁出北京。
尽管鹿钟麟仅带了二十名官兵,但紫禁城内的遗老遗少心中洞若观火,自知难以同兵强马壮的冯玉祥抗衡。因此,溥仪老老实实地搬出了紫禁城,先是在其生父醇王府逗留数日,又先后在东交民巷内的德国医院和日本领事馆落脚,数月后再前往天津,最终在日本人的诓骗和利用下,前往东北,做了伪满的皇帝。
然而有趣的是,当溥仪在东北称帝后,原本反对冯玉祥驱逐溥仪的胡适,却瞬间转变了态度,认为北京事变时,冯玉祥的举动成了义举。事实上,冯玉祥驱逐溥仪的行为,虽然受到了少数人的抨击,但终究还是颇得民心的。
/文:夕阳下的晚枫&史海烂柯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