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他出生于名将世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名将。蒙恬自幼聪明过人,好读兵书,学到了很多军事方面的知识。蒙恬勇武非凡,志向远大,渴望能冲锋陷阵,建功立业。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率军攻打齐国,立下了战功。秦始皇任命蒙恬为内史,负责管理秦都咸阳。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消除匈奴对大秦的威胁,命令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孟恬进军迅速,击败了匈奴,很快就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境内位于黄河干流以南的河套地区)。
蒙恬认为匈奴不会善罢甘休,肯定卷土重来,于是想乘胜进兵,进一步打击匈奴。第二年,蒙恬率军北渡黄河,想寻找到匈奴的主力,然后与其交战。
匈奴的首领头曼单于集结兵力,准备率军南下。匈奴大军还没有出发,蒙恬率秦军冲了过来,匈奴大军措不及防,屡战屡败,被迫向北撤退了七百多里。
蒙恬大败匈奴,威名远扬,匈奴人都惧怕蒙恬,不敢再主动攻击蒙恬驻守的地方。
后来蒙恬奉秦始皇之令开始修筑长城,秦始皇还把长子扶苏派到了上郡,帮助蒙恬修长城,抵御匈奴。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把原来秦国、赵国、燕国各自修筑的长城连在了一起。
秦始皇重用蒙氏族人,蒙恬的弟弟蒙毅被任命为上卿,成为了秦始皇的近臣,外出的时候,蒙毅可以和秦始皇同乘一辆马车。蒙毅处理事情公正严明,不畏权贵,别人都敬畏他。
有一次,内侍赵高触犯了秦法,蒙毅依律要将赵高处死,但是秦始皇出面将赵高赦免了。赵高捡回了一条命,心有余悸,他心里痛恨蒙氏兄弟,想除掉他们,奈何赵高当时实力比较弱,远不如蒙氏家族,只能夹起尾巴选择隐忍。
公元前210年的冬天,秦始皇在出游途中患病,他命令蒙毅去祭祀山川,为自己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驾崩了,临终之前秦始皇留下了遗诏,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
赵高封锁了秦始皇的死讯,扣住了遗诏。他不想让扶苏继位,扶苏一旦成为皇帝,肯定也会重用蒙恬,这对赵高非常不利。
赵高与胡亥密谋,想立胡亥做皇帝。为了增加成功的几率,赵高找到了丞相李斯,迫使李斯与他们合作。
赵高和李斯篡改了遗诏,立胡亥为帝,在遗诏中捏造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来诬陷扶苏,要将扶苏和蒙恬处死。
胡亥派使者去上郡传诏,扶苏接诏后,痛哭流泪,准备奉诏自尽。蒙恬怀疑遗诏被篡改过,他劝阻扶苏,说道:“陛下还没有立太子,之前令在下率三十万大军镇守边关,又派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到天下安危的要务啊!现在只是派了一个使者过来你就要自尽,你怎么能确定这遗诏就是真的呢?有可能是别有用心之人使得诡计,我劝你还是向朝廷重新确认一下,等确认过了再自尽也不晚。”
使者在旁边一再催促扶苏自行了断,扶苏过于忠厚老实,他没有听从蒙恬的劝告,说道:“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尽,那还需要重新请示什么呢?”说完,扶苏哭着自尽身亡了。
蒙恬怀疑遗诏是假的,不愿意自尽,要求重新向朝廷确认。使者知道蒙恬勇武,又手握重兵,不敢强迫蒙恬自尽,只能先将蒙恬关押起来。
胡亥想赦免蒙恬,赵高急忙劝阻,他捏造事实,诋毁蒙恬和蒙毅,说蒙毅曾在秦始皇面前说过胡亥的坏话。
胡亥信以为真,下诏将蒙毅囚禁,随后将其处死。
胡亥再次派使者前去见蒙恬,让蒙恬自尽。使者对蒙恬说道:“你罪行太多,何况蒙毅已经被处死,连坐于你。”
蒙恬心有不甘,气愤地说道:“我们祖孙三代为大秦出生入死,我手握三十万大军,虽然被囚禁在此,但我还是有举并反叛的实力。可是我知道,我应该守义而死,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不敢辜负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帝对我的恩德。”
使者表示自己只是来将蒙恬处死,不敢把蒙恬说的话转告胡亥。
蒙恬仰天长叹:“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让我无罪就要被处死!”
沉默了一会儿,蒙恬又说道:“我罪当死,修长城挖了万里沟渠,肯定是挖断过地脉,这就是我的罪过啊。”
说完,蒙恬吞药自尽了,一代名将就这样被佞臣赵高害死了。
如果扶苏和蒙恬没有死,扶苏做皇帝,蒙恬为大将军,那么秦朝不会灭亡得那么快,说不定历史也会被改写。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