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客观听書
编辑丨客观听書
现在提到王莽这个人,
其实很多人下意识的就会跟“穿越者”这个词连起来
,虽然是一种玩笑,但也可以看出王莽的改革有多异于时代。
其实王莽当上皇帝的时间并不长,
连带着他建立的朝代其实也都只有短短十五年而已
。
王莽到底是好是坏?他在当皇帝的过程中到底做了什么?
特殊的权贵
王莽的家世可以说是相当显赫了
。
西汉年间,
王家可以称得上是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官至大司马
,可以说王家在当时就是除了刘家以外最显赫的世家。
这样的家室其实不管放到谁身上估计都会变飘,起码把笔者放到这个身份上的话,
我可能已经认不清自己是谁了
。
毕竟一提起家室,
家里的兄弟亲戚不是封侯就是拜将,朝中也有很多大官受到王家的福泽
。
但王莽却不同,相比于那些生活奢靡,声色犬马的族人来说,
王莽生活简朴,平日里也张扬,为人十分谦恭,而且勤奋好学
。
对内,他孝敬长辈,行为检点。对外,他礼贤下士,广结贤良
。
而在同行衬托的情况下,这样的王莽很快就贤名远播,
很多人看到王莽虽然出身世家,但依然能保持这样的品质,对他十分赞赏
。
在公元前22年,也就是汉成帝阳朔三年的时候,
24岁的王莽入朝做官,而且一入朝就进入了中枢
。
做官以后,王莽不仅没有骄傲,
反而变得更加谦恭,办事极为认真
,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
当时王莽的大伯父王凤是汉朝的大司马,王凤对他这个侄子十分满意,
认为他这个侄子是贤良之臣
。
而王莽对于他这个大伯父也是十分恭敬,在王凤生病时,
王莽衣不解带的在王凤身旁侍奉,这让王凤十分感动
。
以至于王凤在离世前依然不忘嘱咐
当时的皇后王政君
要多多照顾自己的大侄子。
在王凤去世后,
王莽被升为黄门郎,后来又被提拔为射声校尉
。
可以说王莽在当时的王家里,应该是风评最好的一位了,好到什么程度?
王莽的叔父王商甚至上书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封地让给王莽一部分
。
在这种情况下,
汉成帝对于王莽自然也是十分喜爱了
,毕竟没有人不会喜欢一个谦虚还能办事的人才。
以至于王莽在三十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官至光禄大夫、侍中
。
不过即使王莽受到了这样的恩宠,但王莽依然十分谦和,
甚至比在他当官前更加谦和。
谦和到什么程度?王莽礼贤下士,经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
甚至于卖掉自己的马车接济穷人。
这种做法一直到王莽当上大司马都没有改变,以至于王莽当上大司马时,
百官来王莽家里探望王莽的母亲,看到王莽母亲衣着简陋,还以为是王莽家的奴仆
。
其实看到这很多人应该就能反应过来了,王莽这种做法多少有些不正常,可以说有圣人,
但在古代极重孝义的情况下,王莽这种就多少有点奇怪了
。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
王莽在当大司马前,朝中继任大司马声望最高的其实并不是王莽,
而是淳于长
,而且淳于长因为赵飞燕的原因,他也深受汉成帝的信任。
所以当时呼声最高的是淳于长,而不是王莽
。
不过王莽怎么会眼睁睁看着大司马的位子落到旁姓的身上,
当时的大司马是王根,也是王家的人
。
于是王莽在私底下收集淳于长的罪证,
并在探望王根的时候偷偷交给王根,并且跟王根说淳于长已经在偷偷给人封官许愿了
。
这让王根震怒,于是在王根的彻查下,
淳于长被抓进了大牢,最后在牢中被处死。
而王莽也获得了王根的举荐,在王根离世后,
王莽成为了西汉的大司马,这时候的王莽才三十八岁
。
公元前7年,汉成帝逝世,汉哀帝继位,但汉哀帝不是王太后所出,这就导致王太后一脉失去了皇帝的宠幸。
而汉哀帝的祖母定陶王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家族开始得势,王莽看朝中形势不对,
果断辞官隐居在他的封地新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新野
。
王莽在新野的时候几乎销声匿迹,彻底隐居在新野。
不过王莽也不是一点事也没做,当时王莽的二儿子王获杀了一个家奴,
结果王莽狠狠的责罚了王获,并逼王获自杀
。
王莽这种做法获得了世人的一致好评,
而王莽的声威也越来越大
。
以至于很多人为王莽打抱不平,认为王莽这样的贤良就应该当大官,
一时间朝中民间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大
。
最后汉哀帝不得已,将王莽召了回来,
但并没有给予他官职,而是让王莽去侍奉王太后去了
。
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但没有留下子嗣
,然后王太后暗示群臣,让群臣推举王莽担任大司马
。
至此,王莽的大势已成。
四步称帝
王莽在回归朝堂后,先是找了个年纪小的刘衎当皇帝,当时刘衎才九岁,
王莽拥立刘衎为汉平帝。
然后王莽就开始代理朝政,下面一干官员自然是知道王莽的心思,
但奈何整个朝堂敢于反抗王莽的不是死了就是被流放了
。
迫于王莽淫威,朝中大臣只能跟着王莽混,不过那会王莽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
所以很多大臣也乐于听王莽的话
。
在彻底掌握朝堂后,
王莽就开始了自己的称帝四部曲
。
元始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
众大臣推举王莽为“安汉公”,
王莽再三推辞,但耐不住大臣们太热情,最后王莽接受了称号。
公元四年,
王莽加号宰衡
,公元五年,汉平帝生病,王莽就开祭坛,向上天祈祷,希望自己代汉平帝而死。
结果没用,汉平帝去世,汉平帝病死后,
王莽害怕来个年纪大的他不好掌控,于是便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为皇太子,自己继续代理朝政
。
而太皇太后则顺着群臣的意思,
将王莽称为“假皇帝”,大臣和平民则称呼王莽为摄皇帝
。
王莽这种做饭自然引起了刘氏宗室的反抗,
不过在朝堂上下都被王莽彻底掌控的情况下,刘氏宗室的反抗几乎没有掀起什么风浪
。
王莽见时机成熟后,便在公元九年,接受了刘婴的禅位,成为了皇帝,
而这时候的刘婴才只有六七岁的样子
。
从古穿今还是从今穿古?
登上皇位后的王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也正是因为这些改革,导致很多人都戏说王莽是一个穿越者。
其实只看王莽的改革举措的话,确实会觉得有点神奇,
下面说几条就知道王莽的举措到底有多惊人了
。
王莽是第一个采取由国家调节市场,评定物价的人
。
王莽实行“五均六筦”制
,也就是在长安以及五大城市中设置五均官,由政府负责管理赊贷事宜以及物价、征收商税。
并且将盐、铁、酒、铸钱、山泽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
这个赊贷的贷款制度也很有意思,
王莽规定如果贫民碰到丧葬或者祭祀的事情没有钱的话,可以向朝廷申请无息贷款
。
如果想要经商,但是本金不够,也可以向朝廷申请贷款,而利息是本金的十分之一
。
还有两个比较重量级的,
一个是王莽废除奴隶制
,将奴婢改为私属,私底下不能进行奴隶买卖,可以说这一点应该是最超前的一个。
不过等到这个制度真的落实的时候,其实已经差不多到宋朝了
。
而且最神奇的是,王莽曾进行土地改革,也就是将所有土地都收归国有,由朝廷来对土地进行统一的调配。
在当时大地主的时代,
这种做法无疑触碰了很多权贵的核心利益
。
甚至王莽自己就是世家出身,
而且可以说王莽在当时是最大的世家
,但王莽还是这么做了。
不过王莽的做法最后还是失败了,毕竟当时的权贵才是主要阶级,
权贵们手中有地,有兵,有钱
。
这就导致王莽的新政还没有彻底落地就已经失败了
。
王莽在位期间下面可以说起义就没有停过,
刘氏宗室自然是首当其冲
,接着就是各个被王莽触犯到核心利益的权贵阶层。
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王莽的改制无疑是超前的,
因为现在有很多王莽的改革有很多都能从现代改革里看到相关的影子
。
王莽还对币制进行过改革,其改革内容和现代货币运行的核心也很相似
。
王莽的币制改革里,只要朝堂足够稳定,那么货币的价值就可以得到保障,不过这在当时来说其实并不合适。
最后王莽失败了
。
其实王莽并不是什么所谓的穿越者,
王莽这个人其实是一个狂热的周礼爱好者,在他上位前他就特别热衷于恢复周礼
。
只不过因为王莽有些过于着急,在自己的位子还没有稳当的时候,
王莽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以至于最后王莽落得全盘皆输的下场
。
其实以现代的目光来看,
王莽其实更像是一个古制新用的改革家,他渴望恢复周朝时期的制度
。
但历史之所以不断向前,
其实就是因为过去的制度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才会不断更迭
,但王莽却想着恢复周礼,这也不奇怪为什么王莽会失败。
其实说起来,
王莽更像是皇帝版的赵括,赵括纸上谈兵,最后失败,而王莽也一样,他渴望将书上的理论复刻在现实当中
。
但现实的情况复杂多变,
这就注定了王莽的做法不可能成功
。
也许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王莽的很多做法是“对”的,
毕竟像取消奴隶制以及土地归国家所有是我们现在也在做的
。
但不结合时代背景,只知道一味的改革,那这就是错的
。
结语
后世人对王莽的评价其实也有两个极端。
有一些史学家认为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社会改革家,胡适认为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
但也有很多人不这么看,杨慎是这样评价的:
“以乡愿窃相位胡广也,以乡愿窃天位王莽也”
。
夏言在《申议天地分祭疏》中是这样评价王莽以及历史上的改革者的:“
用《周礼》误天下者,王莽、刘歆、苏绰、王安石也。
”
时代近一点的其实大多都肯定了王莽的改革功绩,
认为王莽的思想是对的,但稍微远一点的史学评论家就比较讨厌王莽了
。
毕竟从王莽上位的一系列操作来看,王莽确确实实是一个野心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