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对三国有误解。由于罗贯中的写作视角,三国通篇都是在赞扬刘备,贬低曹操和孙权,对蜀汉的文臣武将也是不吝赞美之词,这往往给读者造成一个错觉,读者会误认为三国中刘备麾下大将非常的多,而且个个厉害,其实不然。
实际上,即使没有看过正史《三国志》《后汉书》《汉晋春秋》,就是单看《三国演义》,细心的读者依然会发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无奈。刘备在世之时也是几乎无人可用,新投降的魏延和黄忠都被委以重任,半路归顺的李严也成了托孤重臣。
那么,正史中的蜀汉又是什么情况呢?
且不说实力问题,蜀汉刘备手下其实根本没有多少大将,可以称为大将的,只有关羽和魏延。所以,刘备入蜀时把荆州留给关羽镇守,攻下汉中称王以后把汉中交给魏延镇守。
除此二人之外,蜀汉再无可托付的大将之才。黄忠年纪太大,不足以托付重任;马超是降将且有一定的野心,所以不得刘备重用以至于郁郁而终;至于张飞,根本不具备大将之才;赵云都只是护卫将领罢了。
反观东吴和曹魏则是另一番气象,东吴有周瑜、鲁肃、吕蒙以及陆逊等,曹魏更是人才济济,光本家就有夏侯惇、夏侯渊以及曹仁,外姓的张辽、李典以及樂进等,都是足以镇守一方的大将之材。
再来,所谓的实力绝对不是仅仅依靠大将数量就足以衡量的,也就是说,即使刘备手下大将很多,他的实力也未必就强,怎么说呢?
一个国家的实力是否强大应该是由综合国力和人力资源共同决定的,而当时蜀国不管是土地粮食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比不上曹魏和江东孙权。由于三国是乱世,撇开其他的不谈,我们还是谈谈军事实力以及决定其强弱的几个方面,当然将领问题前文已谈就不赘述了。刘备
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士兵、战马以及粮草。
而士兵的数量是由国家的人口基数来决定的,当时的蜀汉人口基数和东吴都没得比,更何况是曹魏。另外,由于长期兼并战争,北方的士兵战斗力还也比较强,其战马也因此体型耐力都比南方强。
打仗讲究“粮草先行”,每一个兵的口粮和战马的口粮十分重要,而相较于没有后顾之忧的曹魏,蜀汉的粮草运输一直是个问题,这和地形是有很大关系的。
综上所述,三国刘备手下其实大将并不多,这只是小说造成的错觉,而蜀汉的实力确实很弱,其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大将数量,而是综合国力和人力资源共同决定的。